你们是我们的“同乡英雄”
4月14日,河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河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专题第五十一场新闻发布会。在会上,河南省第三批援鄂医疗队暨河南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队长、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赵松,河南省第八批援鄂医疗队队长、河南省卫生健康委药物政策与基本药物制度处处长孙威,河南省第十三批援鄂医疗队队长、河南省肿瘤医院医学影像科主管技师刘文涛,河南省第三批援鄂医疗队队员、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管理科医师娄昊,河南省第八批援鄂医疗队护理组组长、漯河市中心医院主任护师赵秋珍,现场分享了自己的援鄂故事。从这些故事中,我们更加读懂了这些身边的“同乡英雄”。
赵松:不会辜负父亲期望,为国家医学事业再立新功 我们是进驻江汉方舱医院的第一批国家救援队,也是入舱时间最长、分管区域最大、分管床位最多、收治患者最多、病历书写质量最优的医疗队。 我院护士刘晓慧和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刘晓宁是年龄相差一岁的“90后”姐妹,两人相隔一天奔赴武汉,只能透过厚厚的玻璃窗,隔着防护服、口罩、护目镜,相互加油、鼓劲儿,她们联手把最美的青春书写在武汉抗疫的最前线。类似的感人故事在我们队伍中还有很多。 2月19日10时51分,我父亲不幸去世。“不发讣告,家里不设灵堂,不送花圈,不收任何人的礼金,一切从简,不给领导找麻烦,当前是疫情非常时期,骨灰盒暂存火化场。”这是我当天向后方发出的唯一一条微信消息。 为了不影响队员们的情绪,我默默走进了自己的办公室。当小小的空间只剩自己时,我忍不住自己的情绪,放声痛哭。但是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我不能有丝毫的松懈,因为我还带着队伍,我要把这个队伍带好。我知道,45名队员的安危是我的牵挂和责任;我知道,自己肩负的使命有多重,我只能依靠全负荷的工作缓解失去亲人的锥心之痛。随后,我走进会议室,组织召开新冠肺炎诊疗方案培训会,接着又去参加国家卫生健康委的相关会议,把对父亲的思念和哀悼深埋心底。 现在,我带领队员们完成任务并安全返回,我和队员们做到了不辱使命,不负韶华。我想对父亲说:“我不会辜负您的期望,为国家医学事业再立新功。” 孙威:将党支部建在火线,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回想起在武汉的经历,我最大的感触是党组织的坚强领导、队员们的英勇无畏和家乡父老的大力支持。 如何让医疗队快速融合、形成战斗力,确保零感染,打胜仗?我们的做法是将党支部建在火线,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医疗队迅速成立了临时党总支,下设3个党支部、3个党员突击队;成立3个医疗小组、1个感染管理小组、10个护理小组;先后召开党组织会议39次,上党课14次,重温入党誓词4次,举行新党员入党宣誓仪式3次,火线入党71人。医疗组、护理组、感染管理组组长是党员,率先到方舱医院探路的是党员,做抽血、采集咽拭子等危险工作的也是党员。 我们设立《战地玫瑰》《凡人壮语》《身边先锋》等党建宣传专栏,河南广播电视台专门开设“援鄂第八批医疗队”战地日记专栏,已连续30天刊发战地日记100多篇,20余篇被学习强国和中央媒体采用。《河南第八医疗队短发女生回家心愿》视频在大象新闻抖音号上播放量超过1.4亿次,点赞量达700万次。 我们也深刻感受到了来自家乡父老的大力支持。在武汉的冰天雪地里,我们喝到了热乎乎的胡辣汤,吃上了热腾腾的烩面,这家乡的味道,让我们心里无比温暖。在隔离期,我们收到了省领导的联名慰问信,信中充分肯定了我们的艰辛努力,全体队员深受鼓舞。 刘文涛:援鄂工作的关键词是高效、团结和感动 第一个关键词是高效。 在去往武汉的高铁上,我们得到指令,要在4家方舱医院开展对口支援。于是,我们立即进行了分组,分别支援这4家医院。 2月22日当晚,抵达武汉后,在分队的基础上,大家研究决定实行队长负责制,队内党员配合队长协调工作,各队因地制宜制定涵盖安全、防护、作息等内容的工作细则,建立了人员培训、工作例会、信息报送、物资调配、生活保障等制度。第二天,30名队员就按照分工投入紧张的工作中,直至3月10日,全部方舱医院休舱。 第二个关键词是团结。 我们医疗队30名队员分别来自省内25家医疗机构,到武汉后又被分到了4家方舱医院工作。2月25日,我们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大家的凝聚力更强了。 每天,结束工作回到各自驻地后,每支队伍在队长的召集下,通过视频、电话,汇报当天的工作情况,检讨得失,总结经验。4支队伍虽然不能经常见面,但大家的心在一起,互相鼓劲,充满了力量。 第三个关键词是感动。 做后勤保障的武汉当地人,用心照顾我们的生活。考虑到河南人以面食为主,他们想办法为队员抢购到两箱热干面,还弄了一个大锅为我们煮银耳羹。这让我们很感动,我们真心为武汉,武汉人民也真心为我们,两地人民携手共渡难关。 娄昊:我们做到了全体队员“零感染” 我们医疗队对方舱医院的院感防控慎之又慎,首先是持续进行防护知识培训,提高队员的防护意识;其次是全程跟踪进舱医护人员,坚持现场督导。 进舱医护人员每日4次交接班,我都会随队到方舱医院,领取防护物资后核查防护用品质量,确保每一位队员使用的防护物品达到要求,如发现可能存在的隐患,随时启用随队的备用防护用品;指导进舱人员穿戴防护用品,并要求自查、互查防护是否规范到位;医护人员出舱时,我一对一进行指导,保证每个人无暴露脱除防护用品。 同时,我们还加强了驻地防护,严格分区、分通道管理。我们医疗队与其他医疗队入住同一家酒店,院感人员共同制定了详细的处置措施和流程,预防队伍内部交叉感染。同时,我们要求全体队员就餐时自备餐具,取餐后拿回房间食用,避免人员聚集用餐造成交叉感染。 另外,在隔离期间,我们毫不松懈,全体队员坚持每天测量体温,汇总健康数据。如今我们隔离结束,46名队员经过14天的医学隔离观察和核酸检测,均为阴性,实现了全体队员“零感染”的目标。 赵秋珍:为我们曾经并肩作战的日子感到骄傲 我们医疗队共有105位队员,其中护理人员80人,占76%。我被推选为护理组组长,从那一刻起,我深感肩头有千钧重担。 我们于2月15日深夜抵达武汉驻地,当时下着大雪,大家安顿好已是凌晨。2月16日上午,我们就接到江汉方舱医院的通知,第二天护理人员必须进舱开展工作。 只有一天准备时间,大量的工作需要做,而且没有电脑,甚至找不到一个像样的本子,所有的工作只能手写。分组、排班、培训、日报、楼层卫生消毒、出舱人员进入酒店之前的消杀安排等,当时确实有点儿乱。很快,我调整了思路,决定建微信群进行分组管理,构建护理工作二级管理体系,责任到人。 江汉方舱医院收治的患者超过1500人,是最大的方舱医院。我们每天要负责1000多名患者的药物、生活用品和餐饮的核对发放,检验化验标本的统计发放,入舱患者筛查、出院患者登记、病历整理等繁杂的工作。 虽然排班表上,每个入舱工作的班次时间是6个小时,但是我们至少提前2个小时开始准备。从进舱前的准备到出舱返回驻地至少要9个小时。一个班下来,每个人都疲惫不堪。 我们队从进舱到3月9日方舱医院休舱,累计护理患者744人次,服务时长3572小时,累计发放药品14463次、餐饮生活物资67550份,发(送)检验标本、采样管等12159次,办理出(入)舱878人,整理病历1532份。 回首这段日子,我为我和团队骄傲,也为我们曾经并肩作战的日子感到骄傲。 (本报记者史尧、刘旸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