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援鄂医务人员撑起心灵防护伞 本报记者 尚慧彬 通讯员 黄洪勇
“王院长,前几天我省医疗队收治了一位70多岁的男性新冠肺炎患者,伴有耳聋及严重躯体疾病,医务人员与其沟通困难,他情绪烦躁不安、冲动,将医疗队员的治疗车推翻。这种情况如何处理?”一大早,河南援鄂医疗队一位队员给王长虹打来电话。 王长虹是河南省精神病医院(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院长,也是疫情期间河南省心理救援医疗队专家。问清患者的各种情况后,他随即给出心理治疗建议,并请医疗队医生及时沟通治疗方法,后续反馈干预情况。 王长虹告诉记者,河南省心理救援医疗队组建以来,每天都会收到类似的案例。 疫情发生以来,广大医务工作者尤其是援鄂一线医务人员比公众承受着更大的精神压力,河南省援鄂医务人员的心理状态如何调整?如何做好他们的心理防护工作?河南省卫生健康委一直关心前线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2月1日,河南省疫情防控指挥部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干预工作的通知》,成立了河南省心理救援医疗队;2月18日,出台文件,指定河南省精神病医院专家向援鄂医疗队员提供24小时一对一心理支持、心理保健服务,帮助医疗队员预防和减轻高强度工作可能导致的心理困惑,维护医疗队员们的心理健康。 “早在2月12日,我院专家就开始对接援鄂医疗队员了,目前已经完成全部援鄂医疗队的顺利对接。对接专家有丰富的临床心理咨询经验,不少人都参与过汶川地震、小学生食物中毒等事件的心理干预工作。”王长虹说,近年来,河南省在心理危机干预方面还开展过多次应急演练,积累了不少经验。 “今天队员们工作强度大吗?精神面貌怎样?”河南省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张瑞岭与河南省第二批援鄂医疗队队长刘心想进行对话。 “张主任,经过您的培训,最近队员们心理状况很好,请放心,我们会圆满完成任务。”电话那头,刘心想愉快地笑了出来。 “在一线隔离病区工作的医务人员,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工作时间平均在6小时以上。高强度的工作无论是对体能,还是心理,都是巨大的考验。”张瑞岭说,这时候职业耗竭问题就会袭来,队员们会出现疲劳、失眠、焦虑、易怒等症状。 张瑞岭告诉记者,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和疏导非常重要。除了体能透支、环境的压抑、刺鼻的消毒水等对医疗队员造成心理上的不利影响外,对家人的思念、牵挂甚至愧疚,在救治患者过程中遇到的挫折,也让他们承受了较大的心理压力。 “还有一个群体,那就是医务人员的家属,他们每时每刻都在挂念前线的亲人,还不能随时随地联系上亲人。”该院党委书记宋景贵说,最近,河南省心理救援医疗队的另一项工作也同时在医务人员家属中展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