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疾病防控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药周刊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一版:要闻
 下一版  
菊耐苦战
河南省援鄂医疗队前方指挥部要求 进一步加强援鄂医疗队管理服务
河南省援鄂医疗队已有八十名队员火线入党
河南省疾控中心成功分离新冠病毒毒株
武汉青山方舱医院休舱
抗疫路上敢担当 干部有为又有“位” 焦作市火线提拔6名优秀抗疫干部
医教结合,濮阳探索“健康副校长”派驻模式
1
11 1 2020年3月10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菊耐苦战
 

菊耐苦战
本报记者 冯金灿

2月的最后一天,听到南阳宣布本地住院病例“清零”的消息,已经在南阳奋战28天的张晓菊长出一口气。
“无他,唯有苦战。”3月2日,踏上返程之路的张晓菊一脸放松又有点儿急切,回忆起在南阳战斗的日子,她有点儿疲惫地说,“从1月25日河南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至今,我们已经苦战近40天。大家都疲惫不堪,但别无他路,因为唯有苦战才能成功。”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作为河南省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副组长和河南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张晓菊一直奋战在抗疫第一线。特别是她在南阳期间,几乎是通宵达旦地指导诊治当地危重症患者,为当地最终实现了“清零”做出了贡献。
火线救治,奔赴最危险的地方
疫情伊始,张晓菊就做好了苦战的准备,在科室人员调配上精心布局,确保队伍的战斗力。该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医务人员,一部分进入隔离病区,一部分坚守在门诊、病房,还有一部分支援湖北。
作为省人民医院疫情防控专家组成员,会诊患者、培训医务人员、协调科室……她有太多的防控细节需要部署安排,但时间远远不够用。
2月3日,张晓菊接到支援基层医疗救治工作的任务,当天晚上就赶到南阳。她跟队友的主要任务是发挥专业优势,深度指导当地危重症患者救治,千方百计避免患者死亡。
因为南阳危重症患者较多,重任在肩,张晓菊心里有几分忐忑不安。2月4日一大早,她就开始全面摸底南阳所有危重症患者情况。两天内,在南阳市中心医院、南阳医专附属医院,通过远程会诊,张晓菊和同组专家、当地医疗救治组成员密切配合,先后会诊了8位危重症患者。
“在南阳期间,张主任每天上午到南阳医专附属医院查房,下午到南阳市中心医院查房,每个医院一待就是四五个小时。在此期间,她需要随时到患者床旁查房,一天下来经常饭都来不及吃。有时凌晨病人有突发情况,她会第一时间赶到医院指导治疗。”专家组成员、该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汪铮说。
“危重症患者随时都可能有意外情况发生,每天都像在打仗,心经常提到嗓子眼儿。这边刚平稳,那边又出现危象,应接不暇。”张晓菊说。
有时候为了弄清楚一个患者的病情,张晓菊带领专家组成员经常一讨论就是半天,中午匆匆忙忙扒拉几口饭,就又投入到另一位患者的会诊中。
最终,8位高危的患者,7人转危为安。其中包括一位98岁的患者。
98岁的朱某2月3日被收入南阳市中心医院治疗。患者年龄大,基础疾病多,且存在重度营养不良、不配合治疗等困难。张晓菊带领大家随即投入“战斗”,组织会诊,制定治疗方案,历经反复发热、呼吸困难加重、心力衰竭、胸腔积液等多种险情后,患者于2月14日被成功治愈。这位患者也是目前全国治愈的最高龄的新冠肺炎患者。
此外,张晓菊还带领省级医疗救治专家组成功救治36周孕产妇母子二人,合并乳腺癌放疗术后、合并骨髓异常增殖综合征等高难度新冠肺炎病例,提升了南阳地区新冠肺炎患者治愈率、降低了病死率。
伉俪情深,心无旁骛冲向一线
作为新冠肺炎危重患者转运和救治省级定点医院,省人民医院承担9个地市的危重症患者“能转尽转、能转早转”任务。
“南阳往省医转的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几乎都是我跟他直接交接。”张晓菊说。
她口中的“他”,指的是丈夫康谊,河南省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她转诊来的患者,都入住在丈夫所管理的河南省人民医院公共卫生医学中心大楼内。重症患者的转诊,要做好严密的病情交接和感染控制,夫妇俩做到了无缝对接。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省人民医院成为省级定点医院,康谊与张晓菊一个在隔离病区负责患者救治,一个奔走在全省尤其是南阳等重点区域防控一线。这期间,夫妻俩已经一个多月未见面了,每天有限的联系,全是在商讨患者救治。唯一的放松时刻,是每隔几天,8岁儿子组织的“深夜三人视频会”。
“每天说很多话,多到自己现在不想说话。”张晓菊说,作为专家组负责人,每到一家基层医院,她要面对当地一线、二线医务人员还有其他对接专家,交流患者病情、沟通治疗意见、商讨下一步治疗方案等。事情一件接着一件,她说话几乎没停过;但对家人,却累得不想说话。
但在内心里,彼此之间的牵挂尽在不言中。连日来,她跟丈夫说得最温情的话,就是叮嘱他一定要做好防护。其他的交流,不管是清晨初醒,还是夜深人静,都是在探讨新冠肺炎的专业问题。有时甚至还会发生争吵,争论什么时候该用激素,什么时候该采用有创的呼吸治疗等难题。
这次父母撇下自己奔赴抗疫一线,一直被“寄存”在亲戚家的儿子内心虽然失落,但同样充满了自豪。得知妈妈要去南阳指导救治,他就在视频聊天里跟同学们说起了这件事儿。同学们羡慕地说,能不能让你妈妈录点东西,教教大家怎样自我保护。对儿子这个微不足道的要求,张晓菊一直拖了两天才有时间录制一段一分多钟的短视频,给孩子们讲讲怎样预防感染。
和儿子有限的通话时间,往往固定在21时30分以后。这是儿子自己“揣摩”出来的时间,因为白天即使再想爸爸妈妈,打了也没用,爸爸妈妈实在没有时间和他聊天。
为了能同时在视频中见到爸妈,小家伙要求一家三口同时视频,这也成了一家人之间的默契。
2月19日,张晓菊和儿子发出视频邀请后,迟迟得不到康谊的响应。怕儿子失望,张晓菊准备安慰几句,还没开口,儿子却主动说:“没事,爸爸在忙着抢救病人呢!”
总结经验,她凯旋后又有新任务
早在2019年12月,当看到媒体报道武汉出现多例不明原因发热患者后,作为曾经参加过抗击SARS(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的呼吸科专家,张晓菊就隐约有一种担心,每天都密切关注各方的相关消息。
除了自身从事的专业跟肺炎密切相关外,张晓菊对武汉也有着深厚感情。那是一个她求学、工作、生活了11年的地方。她在位于武汉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读完硕士、博士课程,又在武汉协和医院呼吸科工作几年,2009年到河南省人民医院工作。11年来,武汉已经成为她生命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
很快,她从武汉的同学群中发现,“不明原因的肺炎”患者呈增多之势。她感觉到了疫情潜在的风险,这时就开始从同学群、之前的同事群中,了解当时尚未命名的新冠肺炎的各种临床表现和治疗转归,并在呼吸科门诊提高预警,高度关注是否有聚集性病例。
与妻子心意相通的康谊,有着同样的担心。他也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在完成5年的硕博连读后到河南省人民医院工作。
虽然提前有了心理准备,疫情真正到来时,依然令人感到狂风骤雨般的突然。1月20日,武汉确诊的新冠肺炎患者数量激增。张晓菊和康谊的担心成了现实。夫妻俩感觉到,一场严峻的考验即将到来。
他们通过电话联系武汉的老师同学,每天看同学群里信息,询问新冠肺炎患者的症状、病情发展规律、救治方法、转归等,未雨绸缪。事实证明,这些准备工作在后来的救治中发挥了有效作用。
“我的好几个同学都感染了,我最亲密的朋友都到抗疫一线了。”张晓菊说,“武汉疫情严重,我们都很悲痛,但即使有危险,我们也不会气馁,也没有人退缩。我们都受过正规的科研培训,一旦从表象到本质上认清楚病毒的规律后,一定能找到方法阻断。”
因此,在一线救治过程中,张晓菊注重总结经验。她跟队友发明了物理消毒法,用γ干扰素喷鼻口,用75%医用酒精喷全身、双手,让症状好转的核酸检测持续阳性患者尽快转阴。
同时,她要跟科室的业务骨干汪铮、张群成等探讨科研课题。回到郑州后,他们目前已有3篇新冠肺炎相关科研课题基本完成。
“虽然我们抗击疫情取得阶段性胜利,但我们对这种病毒还知之甚少,我现在趁着隔离期回顾过去的工作,总结经验教训,以期有更多的人知道怎么对付这种病毒,在未来的医疗救治中少走弯路,多救治病人。”3月9日,隔离期依旧忙个不停的张晓菊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