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群一、面对疫情,普通人群的心理反应 面对危及生命的危机事件时,我们可能会出现恐惧、担心、焦虑等心理反应,这些表现是正常人群的正常反应。 1.情绪。心理暗示性升高,情绪容易受各种传闻影响;紧张、担心、焦虑、害怕,担心病毒无处不在,怀疑自己防护不严,担心自己会不会被感染;对传染来源、对政府、对干预措施的抱怨、愤怒;对未来的迷茫、慌乱,对疾病得不到控制的愤怒、无助、绝望;也可能变得情绪不稳定,容易激惹,对待家人、外人没有耐心。 2.躯体。食欲减退,恶心,对身体感觉敏感,腹部不适,腹泻,尿频,出汗,肌肉紧张及发抖,双腿乏力,头痛,胸痛,手足无措,坐立不安,总感觉心慌、胸闷;警觉性增高,睡眠差(入睡困难、睡眠浅、早醒、多梦且多噩梦);有时出现血压升高、月经紊乱等情况。 3.行为。大量浏览微信信息,反复查看关于疫情的信息;疑病,反复比对报道的症状与自己身体出现的情况是否一致,求证是否患病;回避近距离接触,担心手被污染,过度洗手;对污名化敏感,逃离疫区的冲动和行为;与人相处容易冲动、发脾气,出现攻击性言语和行为;大量饮食或厌食、长时间打游戏,饮酒、吸烟等,甚至出现违反社会规则的行为;抢购、滥用“预防性药物”,以致产生副作用;父母对孩子过度担心、保护等。 4.认知。注意力不集中,想问题容易片面,总感觉自己会是比较不幸的一员;对身体各种感觉特别关注,总觉得自己可能被感染,出现身体各种不舒服就容易认为是感染了疾病;觉得生活中充满各种各样危险并随时可能发生、生命如此脆弱,难以相信他人和世界等。 二、面对疫情,普通人群的心理应对 1.正确认识自己生理和情绪上的不适。虽然我们没有感染肺炎,但也可能会有心身不良反应,这些可能表现为身体上的,也可以表现为心理上的。不良反应较轻时可自我调整,当反应严重时可寻求专业的心理援助。 2.接受自己有焦虑和恐惧的情绪。面临危险产生恐慌是人类的本能,这让我们能够积极防御,不要否认和排斥恐慌情绪。减少恐慌的有效措施是积极的行动,比如筛选并获得确定信息、有效的防御行动、寻找社会支持、维持正常生活等。不要为了减少恐慌而瞒报疫情,这可能会导致疾病的传播及信息播报公信力的破坏。 3.保持正确的认知,消除对疾病的耻感。有疑似症状的人群应消除自身对疾病的耻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只是一种疾病,且可防可控。不要心存侥幸或者选择逃避,及时上报并就医才是对自己和社会负责。全社会也应营造出对感染者及疫区人民关心和支持、不歧视、不调侃的社会氛围。将病和病人分开,病人是与疾病战斗的重要的资源。控制疫情的措施应酌情、恰当,切勿以控制疫情为由采取过激行为。 4.提高信息过滤能力。超出人们心理承受能力的信息内容往往是恐慌的源头,但在危机过后很多信息都被证实是虚假信息。真实的疫情通报由国家统一部门定时定期发布,详细的各项防护技巧、专业知识普及由国家政府认可的权威专家和机构发布。相信政府所公布信息的权威性,不要轻易相信,更不要传播未经核实的信息。 可以给自己设置一个关注信息的频率。很多时候恐惧和焦虑的原因是信息过载,不断更新的信息也在不停刺激着我们敏感的神经。如果你属于容易焦虑的人,建议适当与网络进行“隔离”,因为对于“恐慌”你属于易感人群,要学会保护好自己。 5.主动了解相关的专业知识。通过正规渠道主动学习了解相关知识,增加知识储备,助人助己,在主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提高判断信息真伪的能力。 6.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保持原有生活方式。危机不是生活的全部。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做些能让自己感觉更好的事情,不管是看电视、看书、听音乐、做室内运动、做家务还是陪伴家人孩子等,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能让自己更舒适的活动上,让自己整个身心都放松下来。保持充足睡眠、规律作息,尽量维持以往的生活节奏。 7.寻求专业的心理援助。当身心因疫情受到严重影响时,请记得寻求专业的心理援助,目前网络和心理热线是比较便捷又安全的方式,可关注当地心理干预的网络平台和心理热线电话。
公务人员
一、面对疫情,公务人员的心理反应 公务人员承担着政府权力的表达与执行,是连接政府和民众的重要纽带。面对疫情,艰巨的工作任务,以及民众对他们不断提高的期望与要求,公务人员也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1.情绪。可能出现“情感耗竭”状态,焦虑不安,紧张担心,面对突然发生的疫情,不自觉地紧张,担心应对不好。可能产生“去人格化”特征,情绪压抑、失落,以一种消极的、悲观的态度去对待自己身边的人和工作。心情浮躁,烦闷,坐立不安,整日提心吊胆,如惊弓之鸟。 2.躯体。由于工作压力大,心身俱疲,可能出现躯体不适感,食欲下降,胸闷、心慌,容易疲乏,注意力难以集中,睡眠紊乱。 3.行为。在高度紧张的情况下,过高的压力导致公务人员心情浮躁,难以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完成工作。整天心烦意乱、惴惴不安,总是胡思乱想,不由自主、习惯性出现一些毫无意义,甚至违背自己意愿的想法。也可能缺乏安全感,疑神疑鬼,对朋友、领导、同事甚至家人都不信任,从而出现人际关系问题。 4.认知。长期情绪压抑,面对领导的批评、公众的质疑,可能产生“低成就感”心理,自卑,消极评价自己,并伴有工作能力体验和成就体验下降,甚至对一切事物产生厌倦,对外界事物提不起兴趣,感受不到工作乐趣,提不起工作积极性,体会不到在工作中自身的价值,否定自己。反复担心自己工作没做好,担心会被问责,导致工作效率下降。 二、面对疫情,公务人员的心理应对 和普通群众相比,公务人员除了疫情防控工作压力之外,还有舆论压力、职务压力和家庭生活压力,公务人员的压力还可能来自疫情对个人政治前途影响的压力。在疫情面前,他们往往承受着多重压力还得坚持工作,还不能有任何差错,我们的传统观念往往将公务人员定位于圣人的形象。因此,一些公务人员即使在疫情中有了心理问题,因为病耻感,也不愿意看心理医生或去精神病院就诊,致使公务人员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反而演化成更严重的心理障碍,进而影响个体在疫情中发挥作用。健康心理来自包容、开放的心态,这种心态与社会心理状态息息相关。公务人员只有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在疫情面前有效提高工作效率,才能在疫情防护中为人民提供更好的服务。 1.提高群众的知情度,帮助大众了解疫情的实时信息,帮助大众了解疾病防护知识,依据科学和医学权威资料,降低恐慌公务人员作为执掌公共权力的特殊主体,应该还权力以公共性、开放性,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样心情也变得更加阳光一些。 2.领导人物和权威机构的真诚态度对其他人士气影响很大。 3.向公众提供真实准确的信息,可以把应激水平降低到合适的程度,大家众志成城,共同抗击疫情。 4.反复充分培训,了解应激反应,学习应对应激、调控情绪的方法,帮助当事人在心理上对应激有所准备。 5.合理排班,安排适宜的放松和休息,保证充分的睡眠和饮食,定期地去做心理评估,维护良好的心理状态。 6.组织紧急事件应急晤谈(CISD),在精神卫生专业人员指导下,治疗师观察急性反应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帮助行政相关人员宣泄情绪,公开讨论内心感受;评估参与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鼓励支持和安慰,并建议哪些人需要休息。 7.如出现失眠、情绪低落、焦虑,可寻求专业的心理危机干预或心理援助服务,可拨打心理援助热线或进行线上心理咨询,有条件的地区可进行面对面心理危机干预。持续2周不缓解且影响工作者,需由精神科进行评估诊治。 8.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与家人和外界保持联络、交流。
河南省免费心理援助热线一览表
地区 热线电话号码 热线服务时间 河南省 0373-7095888 周一至周日,24小时 郑州市 0371-58678856 周一至周日,24小时 开封市 4001-096-096,0371-23921120 周一至周日,9∶00-17∶00 平顶山市 0375-6166125,0375-6166135 周一至周日,8∶00-18∶00 安阳市 0372-3318000 周一至周五,8∶00-11∶50,14∶30-17∶00 新乡市 0373-7095888 周一至周日,24小时 焦作市 0391-3698120 周一至周日,24小时 地区 热线电话号码 热线服务时间 许昌市 0374-3361021,18539062538 周一至周日,24小时 漯河市 0395-3701120 周一至周日,24小时 南阳市 13782145395 周一至周日,24小时 青少年心理咨询热线0377-12355 周一至周日,24小时 信阳市 0376-6526355 周一至周六,8∶00-17∶30 周口市 0394-8368120 周一至周五,8∶00-12∶00,14∶30-17∶00 驻马店市 0396-2923456 周一至周日,24小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