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晓娟 通讯员 吕伟华 张晓伟 阎 磊
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血液透析的充分性必须要有功能良好的血管通路做保障。目前,临床有3种血液透析血管通路可供患者选择:自体动静脉内瘘(AVF)、移植物内瘘、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 “在首次透析患者中,导管使用率占60%~80%。患者在最初的90天内,使用导管的死亡率较自体动静脉内瘘增加5倍。首次透析患者中导管使用率居高不下,带来更高的死亡率。”2019年12月28日上午,在2019年河南省医学会肾脏病学学术年会上,河南省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河南省人民医院院长邵凤民说,这是由于透析患者老龄化以及肥胖、高血压病和糖尿病等并发症增加,越来越多的终末期肾脏病患者因血管条件差无法拥有理想的动静脉内瘘(包括自体和移植血管),而不得不长期依赖中心静脉导管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另外,还与患者何时开始透析不可预测或者患者不接受透析等因素有关。 针对血管通路出现的闭塞、狭窄、感染等问题,邵凤民建议,采取革新后的手术方式(桡动脉-头静脉端侧吻合手术、腔内内瘘手术)及生物材料(药涂球囊、覆膜支架、生物可降解支架),可以减少这种风险。 在此次年会上,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日友好医院教授李文歌,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常委、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教授丁小强,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常委、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教授倪兆慧,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常委、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教授蒋更如,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常委、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教授王俭勤等十几位知名肾脏病专家,应邀做了26场专题报告,内容包括原发性肾脏病及继发性肾脏病的诊治、急性肾损伤的诊治进展、血液透析及腹膜透析的新进展等,为400位参会代表送上了肾脏病防治大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