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至简 知行合一 □赵若琳
记得在初学中医之时,我只知感叹中医学习的繁重和典籍的浩瀚,直到跟随河南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教授王光安在门诊侍诊,才对大道至简有了切身的体会和认识。 守正笃实 久久为功 “有医术,有医道,术可暂行一时,道则流芳千古”。深谙于此,在门诊上,王老师对于初学中医的我们,很少具体教授看病的技术,而是让我们不停地、反复地学写病历。王老师教导我们,一份完整的、高品质的病历,体现的是这名同学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专业素养,还没走稳当不要急着学跑。一份完整的病历可以让老师几乎不用重复诊察就能制定治疗方案,尤其是复诊病历的书写,体现的是同学们对于整个疾病诊疗过程中细节的把握程度。多观察、多聆听、多思考,可以锻炼我们的观察、总结的能力。在我们“交作业”、发现问题的时候,王老师再指出知识点所在,让我们学会从基础做起。 扎根经典 知行合一 在学习针灸的过程中,王老师总是强调“浇树浇根,学医学经”,一再强调学习经典的重要性。门诊给患者扎针的时候,王老师常常将《黄帝内经·灵枢·终始》的“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腘”挂在嘴边,取穴多在身体远端,比如说针刺中渚穴、后溪穴治疗颈、肩、腰、膝、踝等各部位的疼痛。王老师常常念叨“三百六十穴名不虚设”,从穴名上对一些穴位的作用进行拓展。 为了验证自己所学,有一年去商水县进行暑期社会实践时,王老师一针养老穴通治各种疾病,最后被同学们称为“王养老”。对于针刺的疗效,王老师经常用《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的“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来进行印证。风吹乌云立即散,这是自然现象。中医讲究道法自然,所以每次针刺之后,王老师都会问患者:“刚来的时候病情十分的话,现在还有几分?”以此来初步验证针刺的效果。 在门诊上,经常有全国各地慕名前来求医的患者。看完病后,王老师的医嘱常常是“注意少熬夜”“熬夜之后注意补觉”“饮食要规律”“根据不同季节喝不同种类的茶”,告诫患者着眼于小处,不要“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更不要将健康寄托在医生或者药物上面。 诊病疗心 道法自然 治病不治心,累死老医生。有的患者对自己的疾病治愈几乎不抱什么希望,只是因为别人推荐才抱着一丝希望来治疗。遇到这样的患者,王老师就会对患者说:“人总是要有梦想的,万一实现了呢?”然后三下五除二几针下去就把症状消除或者去掉一大半,再问患者:“现在感觉咋样?”得到肯定答复后继续来一句:“要不要我再把病给你找回来?”患者不仅树立起了信心,自己也会忍俊不禁。长此以往,门诊上整个氛围都是其乐融融的。患者都说王老师的门诊是最不像门诊的门诊,因为这里更像一个温馨的家。 在门诊上,王老师要求我们服装整洁,举止端庄,言语亲切,但不失专业,尤其强调要充满正能量。王老师常说,患者千辛万苦地来看病,一定是在很多地方求诊过之后才来的,肯定不是简单的病,所以,我们首先要让患者看到希望,即使我们不会治疗,那也是我们医生个人能力有限,不代表医学无能。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让患者有希望才是第一位的。 有一次,因为门诊患者量过大,王老师体力不支,稍微发愣了一下,结果患者非常惊慌地问道:“大夫,我的病是不是看不好了?”王老师很惊奇地问:“你怎么会这么想呢?”患者说:“我从未见过你看病时发愣啊!”王老师赶紧道歉,说明情况。后来,王老师经常用这个例子来督促我们锻炼身体,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诊合参 辨病求因 “望、闻、问、切”是中医基本功,王老师尤其看重望诊,并且不忘四诊合参。 有一次,一位女性患者进门刚坐下,王老师一看她面目青筋密布,便一语中的:你应该脾气不好吧?然后细致观察患者的指甲,发现竖纹明显,开始询问患者月经是否正常。得到患者“一切正常”的答复后,王老师说:“不可能!”然后从月经周期、量、颜色、质地、自我感觉等方面对患者的月经异常情况作出了推测,患者当时就觉得王老师似乎有神奇的超能力。王老师淡淡地说了句:“是你自己的外在体征出卖了自己。”他接着一边号脉一边将患者的失眠、偏头痛、消化不良等问题都一一给诊断了出来。 王老师常说:“龙生九种,各有不同,万般不同,终究是龙。人的疾病千千万,终究是人体对致病原因的不同反应而已。我们的医疗目的,就是为了维护人体这个机器的正常健康运转,以至于长期运转。”临证过程中,王老师对于病因的诊察十分重视,从病因出发,存异求同;从根本出发,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 门诊上治病之余,针对现代人熬夜多、睡眠不足的情况,王老师很喜欢推荐大家喝“蜂蜜醋”。这是王老师根据四气五味的原理独创的饮料,根据患者的体质和口感喜好,用蜂蜜和老陈醋充分搅拌均匀,然后睡前温开水冲服;针对脑力劳动者活动少,整天坐在办公桌前工作,胃肠功能难免低下,王老师着力推荐大家睡前用“推腹法”来改善睡眠;针对大家看手机、电脑时间长容易颈椎、腰椎出现疾病的情况,王老师推荐大家“靠墙立”;针对患者不喜欢喝药的情况,王老师推荐大家喝茶,寒湿重的喝黑茶,肝火重的喝绿茶、白茶,脾胃虚寒的喝红茶……这样既能帮大家解决实际问题,也能从源头上预防疾病,充分体验了中医“治未病”的精神。 扶正而祛邪 治本以解标 吾生也有涯,吾知也无涯!王老师常说,我们每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疾病是无穷的,我们不可能把各个疾病都研究一遍,却可以把人体调整到最佳状态,这样不仅能为治愈疾病创造一个好的前提条件,而且能促进许多疾病自愈。 在门诊上,我们经常能碰到一些肿瘤患者前来求治,也都是朋友推荐的。王老师常常用“蘑菇理论”来比喻肿瘤的发病。一根木头,在正常环境下不会长蘑菇,一旦放在阴暗潮湿或者温暖潮湿的环境中,没多久就会长出蘑菇;这个蘑菇能不能吃,怎么长出来的我可能不知道,但是我知道,一旦这个木头放到干燥通风的环境里,蘑菇就不会再生长了。按照这个理论,老师治愈了许多肿瘤患者。王老师常常很无奈地自嘲说:“我是一个不懂肿瘤的肿瘤大夫。” 患者治愈后来致谢时,王老师总是淡淡地说:“这是我应该做的!”患者走后,王老师则会教育我们:医生就是给人看病的,看好了是应该的,这是我们的本分,人家来感谢我们那是患者的情分;面对别人的情分,我们不要忘了自己的本分。 (作者为河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