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婷 席 娜
在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的一间诊室里,19岁男孩小樊穿着老成,言谈举止感觉要比实际年龄成熟许多。小樊的母亲告诉医生,这孩子平时只喜欢跟年长的人打交道,考虑问题爱纠结;这不,最近正为要不要出国留学的事儿而苦恼。 小樊的对面,坐着青少年儿童心理科副主任医师张丽霞,她正不紧不慢地与小樊攀谈着。慢慢地,小樊的话多了起来,这一过程持续了将近半个小时……配合仪器检查,张丽霞告诉小樊的母亲,孩子属于典型讨好型人格,再发展下去可能会发展成抑郁症,必须尽快接受专业心理治疗。 对张丽霞来说,在接诊中,时常会遇到有着各种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孩子。有着20年精神科工作经验的张丽霞善于在与患者的聊天沟通中查找疾病原因,练就了一双洞察秋毫的“法眼”。 用足够的时间去倾听 1999年,张丽霞在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开启了自己的职业生涯,把职业生涯的第一个10年“奉献”给了封闭男病区,第二个10年“跨界”到了青少年儿童心理科。从最初对患者的担心,到理解,再到发自内心的关爱,她找到了通往患者心灵深处的“通关密码”。“再坚硬的外壳下也有柔软的内心,当患者沉默的时候,你要等待,多给他们一点儿时间。”张丽霞说。 孩子是家庭的未来,其身心健康牵动着每一位父母的心,而精神疾病就像孩子成长路上的“拦路虎”,一旦出现,将会给整个家庭带来困扰。 “大夫,我几乎已经绝望了……这孩子不知道是怎么了,再这样下去,他这辈子就毁了……”张丽霞的诊室里,一位母亲泣不成声说。 原来,24岁的大男孩小于从小学开始就喜欢触摸小女孩身体,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成年。起初,家人以为他就是品行问题,并没有怀疑这是某种心理疾病。直到最近,经朋友介绍来到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经诊断后发现,致使小于多年来屡禁屡犯的真相是小于患上了恋童癖,且伴有中度抑郁症。这样的结果让一家人都惊呆了。 凡事必有因果关系,张丽霞判断,小于的恋童癖可能与其成长经历有着密切关系。张丽霞在治疗小于时,起初小于抵触情绪很严重,不愿意表达和沟通。于是,张丽霞采用有规律的心理治疗同时配合药物治疗,慢慢地,通过共情建立了信任,小于才说出那段不为人知的往事。 自从小于记事起,父亲便常年在外打工。6岁的时候,最疼他的外公去世了,从那以后很长时间里,小于一直郁郁寡欢,同时还有母亲的严厉管教,这让小于感觉压抑得透不过气。一次偶然的事情,小于发现只有通过寻找外界的刺激才能得到一丝快慰。 通过想象暴露疗法、厌恶疗法等行为治疗,小于开始慢慢尝试和同龄人尤其是同龄女性相处,一段时间后,小于以崭新的面貌“重启”了人生。 回归简单便是适宜诊疗 从封闭病区到开放病区,从面对成年人到面对孩子,张丽霞深感人性的微妙和复杂性。在她看来,相比高度社会化的成年人,孩子就像一张白纸,其思想意识更容易被改变。 “宝宝,你的恐惧是什么样子的?画一个能帮助你的人,接着再画一个礼物,让帮助你的人把礼物送给你的恐惧……最后,你的恐惧变成了什么?”几天前,在青少年儿童心理科诊室,张丽霞正在引导4岁的妮妮画画时说。这可不只是单纯哄小孩子玩的“把戏”,而是一种专业心理治疗方法。 妮妮的妈妈说:“孩子比较恋家,只要一提到上幼儿园,就表现出强烈的抵触和恐惧。好不容易将孩子送到幼儿园后,结果一整天都哭闹不止,根本无法上课。无奈之下只好带她来专业医院来看看。” 张丽霞说,在现实中,几乎所有学龄前儿童都会出现和妮妮一样的分离焦虑。针对这样的孩子,简单又直观的绘画治疗是首选方案。 “绘画作为情感表达的工具,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投射。通过创作,将潜意识内压抑的情感和冲突呈现出来,同时其心灵、情感、思想获得负能量的释放,从而得到满足感和自信心,以达到诊断与治疗效果。” 在张丽霞看来,儿童成长的路上,心理亚健康或出现轻度精神疾病现象是比较常见的,有些患者会自愈,有些不会。因此,家长要像关注孩子身体健康一样关注心理健康,同时要家长、老师和心理医生共同配合,形成“三位一体”的防治体系。 十年如一,深情守候。在她眼里,没有比为每个孩子解除“心病”更大的事了。而有时候,回归简单便是适宜诊疗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