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法新:创新是学术研究的灵魂 赵法新是赵氏“万修堂中医”第六代传人。他师承全国名医张海岑,且侍诊、学习中医6年。随后,他在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科工作,进行脾胃病诊疗。他是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他的主攻方向是肝胆脾胃病论治。结合多年临证经验,他带领团队研发了“密闭冷却回流陶瓷煎药壶”“肛注器”“柿霜喉片”“药浴衣”“覆脐宝”“助压点穴器”等。他主编《中医文献学辞典》《乡村中医临证大全》《中医师承心悟》《万修堂中医八代传承》等,发表医学论文《历代方书剂量考释》《论辨证论治十法》《积热证治》《学习脾胃论要有重点》等50多篇。
在学术上,赵法新崇仲景,尚东垣,法天士,融各家之长,以脾胃立论,擅长治疗内科、外科、妇科、儿科杂病,温热时病以及中医急危重症。在临证时,他提倡创新思维,注重辨证论治,提出“辨证论治十法”,完善辨证论治全过程,且灵活融入病案中,详细分析、诠释辨证论治,为规范中医病案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尝试。 用药颇具特色 善于因证制方 在临证时,赵法新遣方用药,规范讲究,有理有据,时常说:“方药者,‘有方有药也’,是在辨证论治的前提下,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按照君臣佐使配伍,主治明确、功能独特、用之有道、疗效明显的中方剂。非‘有药无方’、杂乱无章的药物堆积。”他经常说:“一个效验良方的形成,是基于理论指导、临证积累经验、遣方用药有道、合理配伍、阐明方义、主治明确、反复验证、不断修订、疗效明显的中药制剂。”赵法新的临证用药经验、心得体会如下。 一是饮片汤剂。“汤者,荡也,如汤沃雪”。赵法新在为患者治疗疾病的过程中,以辨证拟方,汤剂为先,时常能够取得满意疗效。辨证用药可充分发挥其灵活、机变、速效的特点。为了保证汤剂质量,他经过20多年的观察、分析与研究,创制了密闭冷却回流的“现代中药煎服方法”,研发出大、中、小3种煎药锅,分别适用于医院、诊所、旅游煎服中药,其中袖珍型煎药锅携带方便、快捷,适用于出差、旅游煎服中药。他善于运用滋膏,为患者进行四季调补,可替代苦药汤。同时,他将汤剂配伍最常用中药饮片100多种,编成《文献录要》《经验阐述》手册,方便坐诊时参考、使用,是中医临证、写医案的依据,这足见其治学严谨的程度。 二是炮制精品。赵法新认为,凡是芳香、挥发、热敏、腐蚀、苦涩、名贵药品以及小方、名方、验方等,经过临床验证确有疗效者,他就将其精制成丸、散、膏、丹,作为辨证拟方、配伍加减时的辅助用药,可免煎,与汤剂一起服用,既方便又可避免苦口。 三是因证制方。赵法新遵照“辨证论治十法”,据证立法,依法遣方用药。比如,胃强脾弱者,时常暴饮暴食,出现能吃不能消化的现象,导致“积热综合征”。治疗此病比较棘手,若以苦寒治疗,会伤及脾胃;若以大寒清热,热不退。赵法新经过反复思考、分析,认为究其热,源于积食,治病必求于本,本即病因病机,本证由胃强脾弱,食而不消,积滞化热生火导致。积为病因,热为病机,积不消,热不除,故立治疗法则:“消积导滞祛其积”,积去热除;余热未清者,以甘寒微苦、药食兼用为主,运用的药物有蒲公英、连翘、马齿苋等。综合病因、病理以及治疗方法,赵法新创制了“枳术消积丸”。该药在临床已经使用十几年,疗效颇佳。 学术思想是学科的核心 赵法新认为,学术思想是学科的核心。他认为,阅读四大经典医籍(《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发掘精髓,注重辨证论治之精神。学术思想是中医药学、中医临床的核心,也是中医体系总的指导思想。辨证论治的思想来源于《黄帝内经》,发挥于《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提倡“六经辨证”,《金匮要略》提倡“脏腑经络先后病”等,这些核心思想与中医理论奠定了辨证论治在中医学体系中的基础。 提高心理素质 能提高免疫力 结合多年临证经验,赵法新认为提高心理素质,可提高免疫力。一是常排毒。什么是毒?毒有什么危害?怎么排毒?陆拯在《毒证论》中说:“毒生百病。”这里明确指出毒邪致病。赵法新提出,毒分外来、内生。外者,六淫(风、寒、暑、湿、燥、火)时邪、饮食不节,邪由表入里,卫气营血步步深入,入血则动血耗血,重病至危也;内者,机体一切生命活动代谢的渣滓产物,不排而积称之为内毒。赵法新强调,无论内毒外毒,皆邪也,都是致病之因素,故必须及时清除,这就是“常排毒”的原因。怎么排毒呢?机体正常时,通过汗、尿、便、呼气排出毒邪;毒进入血液,则由肝脏、肾解毒过滤,淋巴系统的分解排出体外。赵法新认为,提高心理素质,就能够提高机体免疫力,可充分发挥淋巴系统的清除力,最大限度排出毒邪。 创新是学术研究的灵魂 着眼理论创新,发扬中医学精髓。赵法新结合多年临床实践,提出中医的发展离不开中医理论的指导,没有中医理论的创新与提高,就谈不上中医学的研究与发展。他认为,创新是其在疾病研究中的最大特色;着眼理论创新,发扬中医学精髓,运用中医理论指导创新研究是这一特色的充分体现。 (本报综合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