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院的护理人员要学习什么 □郑学农
目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观念的改变,人们对护理人员的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中医医院的护理人员主要以现代护理理论与技术为主,并未突出中医药在护理方面的特色与优势。因此,加强护理人员在中医学理论与实践技能方面的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笔者结合多年临证经验,认为护理人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学习。 学习拥有一颗仁爱之心。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的第一卷“大医精诚”中提出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多年来,“大医精诚”成为体现中医学“德才兼备”优良品质的标杆,体现了仁爱之心在中医学中的重要地位。笔者认为,医者德为先,护理人员应将医德放在护理技能学习之上。 学习中医思维方法的特点。中医学的思维方法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起了决定性作用,独特的思维方法创造了中医学特有的理论体系。这种思维方法能从宏观上把握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反映了人体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强调从不同层面研究健康和疾病,在养生防病中注重顺应自然。因此,掌握中医学的思维方法,是护理人员学习和理解中医学基本理论的入门途径,也是深入研究中医学的必要手段。 学习中医学的护理知识。对于护理人员来说,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重要指导思想,其重点在于根据中医证型制订护理方案,重点突出中医药的护理特色。 学习中医学的日常养生知识。中医学理论来源于几千年的生产生活经验积累与总结,与人们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因此,中医医院的护理人员在做好院内护理工作的同时,对患者宣传养生知识,也是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俗话说“药食同源”,食材虽然不及药物的功效,但是合理搭配也能起到良好的调养效果;刮痧、拔罐、艾灸等中医疗法简单易学、效果良好,可用于日常养生;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独具中医特色的肢体运动,能够达到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的目的。宣传中医日常养生知识,能够使中医护理由“他助”变为“自助”,从根本上增强群众的养生保健意识。 中医医院的护理人员在护理学体系的基础上,既对中医学理论有完整的把握,又可根据工作需要利用中医知识来提高护理水平。 一是在实践中学习,学习中实践。学习中医离不开反复实践与阅读典籍。对于中医医院的护理人员来说,已有的工作经验是学好中医护理的基础,其动手能力比较强;他们的工作需要其更加积极地从中医学中寻找答案。因此,在实践中不断反复学习和体会,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夯实基础,研习中医药文化知识。中医学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需要系统学习才能夯实基础。日常工作外的碎片化时间难以保证中医理论的系统学习,所以需要保证学习时间。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以及中药、方剂、经典原文等内容需要反复背诵;针刺技术、推拿手法、中医脉诊等基本操作技能需要反复练习。此外,中医具有科学与人文的双重属性,除了在“术”的层面夯实基础,苦练基本功,在“道”的层面更要加强学习。中医药文化来源于生活生产实践,同时又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三是具有一定的悟性。中医是一门注重思维活动的学科。“医者,意也”,这里的“意”就是指思维活动。中医发展的特点是以人传术,个人主体悟性的强化和临床经验的积累,决定着临床治病的效果。在中医传统教育中,言传身教的方式往往需要学徒在学习中领悟其中的真谛。比如中医脉诊“心中了了,指下难明”,需要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反复体会;遣方用药,加减配伍的规律需要学徒具备足够的悟性才能找到其中的奥妙。而悟性的培养,需要阅读大量的古代哲学典籍和中医典籍,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作者供职于延津县中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