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河南理工大学一附院打造脑卒中防治“焦作模式” |
|
(上接第一版) 构筑全市脑卒中防治坚强堡垒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何更好地发展自身优势、带动区域发展,河南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一直在探索。 2017年6月,焦作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以河南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为依托,在全市范围内建立脑卒中防治网络体系。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该院在组建区域化脑卒中救治体系的过程中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去年5月,该院牵头成立焦作市脑卒中专科联盟,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帮助基层医务人员提升脑卒中防治技术水平,逐渐提高各级医疗机构脑卒中诊疗能力,构建脑卒中“分级诊疗、上下联动、急慢分治、双向转诊”的医疗服务新格局,最大限度减少病情延误,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 “2019年,我们医院将继续致力于全市脑血管病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工作,致力于全市脑卒中防控水平的整体提升,满足全市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杨永国说,“今年,我们一是参与由焦作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各级医疗机构共同实施的覆盖城乡、职责明确、管理规范、运转高效的县级脑卒中防治中心项目建设;二是以脑卒中绿色通道建设为抓手,按照《焦作市县级脑卒中防治中心建设评价细则》,指导各县(市)建成规范的脑卒中防治中心;三是参与制定《中医医院脑卒中防治中心建设评价细则》,为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建言献策;四是充分发挥带头作用,提高全市慢性病诊疗水平。我们将充分发挥焦作市脑卒中防治中心的带头作用,以疾病为轴线,建立起‘预防、筛查、诊断、治疗、康复’一体化脑卒中防控网络,全力推动全市脑血管病诊疗与研究能力的整体提升。” 在焦作市脑卒中大会暨医防融合高端论坛开幕式上,河南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谢向东还做了题为《解读焦作市脑卒中防治中心建设评价细则》的报告。显然,该院承担着定期对全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脑卒中防治中心建设进行质量检查的任务,以此推动整个防控网络在深度和广度上更进一步,让焦作市步入专病区域防治一体化发展的快车道。 得益于长期以来的信息化建设,河南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为区域脑卒中协同防控搭建了一个信息化平台,为专科联盟构建起一个紧密型共同体。目前,该院已经为70家社区医院和诊所开通了远程网络系统,为20家医联体成员单位开通了远程影像会诊系统,为65家医院开通了远程医学会诊系统。借助互联网平台,该院还为20家基层医院建立了网络协作远程门诊,成为远程会诊的新形式。下一步,该院还将推动脑卒中防治数据的开放与共享,为卫生决策、临床支持、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提供开放、便捷的数据共享和信息服务。 孜孜以求,必有所获。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焦作市共完成静脉溶栓727例、桥接75例、急诊取栓82例、颈动脉支架植入术95例、动脉瘤介入栓塞术187例、动脉瘤夹闭术192例。这意味着焦作市脑卒中诊治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打通脑卒中防治的“最后一公里” 为了打通脑卒中防治的“最后一公里”,河南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动与市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合作,实施脑卒中医防融合模式。医防融合就是要让老百姓少生病,生病了可以得到合理的诊治,建立医疗服务和疾病预防工作相结合、相融合的新模式。 王陇德指出,中国脑卒中防控形势十分严峻,2017年,脑卒中住院患者占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的比例为41.90%,合并高血压病患者占脑卒中住院患者的比例为68.18%。未来20年里,在40岁以上人群中,慢性病患者人数将增长2~3倍。如果不采取有力举措,我国的脑卒中发病率会直线上升。近年来,美国的脑卒中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下降,其成功经验在于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然而,在我国,高血压的知晓率不到50%,干预率、控制率则更低。为此,王陇德联合多位院士推动实施“减少百万新发残疾工程”,建议国家把它作为政府的责任,要求各单位(企业、社区)必须让30岁以上人员去测量血压,把血压控制好。河南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去年就行动起来了,市民在该院导医台旁就可以用全自动血压仪测量血压。 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黄红霞对焦作市脑卒中防治工作给予高度评价。“下一步,焦作市将积极探索深化慢性病医防融合新模式,进一步加强防治服务能力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健康宣传教育活动,使‘防、治、管、康’各环节有机融合,有效提升慢性病综合防治水平。”焦作市副市长王付举说。 有所承担,才能有所作为。河南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过不断探索和研究,将脑卒中防治工作推向了一个新高度,从几乎名不见经传发展到全国知名,其成功之路值得借鉴。为了更好更快地发展,近日,河南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这必将为河南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发展增添新的动力。“成绩是我院全体医务工作者奋力拼搏的结果,是我们不忘初心、矢志不渝的见证。我们深知,把蓝图变成现实、将愿景化为实景,要靠脚踏实地的奋斗,因为成功都是奋斗出来的。”杨永国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