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组织·实体运作 新郑市启动胸痛中心建设 本报记者 杨 须 通讯员 樊改萍 王梦梦 文/图
4月11日,新郑市人民医院胸痛中心建设启动仪式在新郑市人民医院解放路院区举行。这标志着新郑区域心血管急危重患者“区域协同救治”联动机制的建立。未来将实现院前基层医院与院内救治的无缝衔接,达到“患者未到,信息先到,协同救治”的目的,从而提高胸痛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能力,减少误诊和漏诊,避免治疗不足或过度治疗,降低胸痛患者的死亡率,改善预后。 打造区域医疗协同体系 提升胸痛救治服务能力 新郑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李二峰在启动仪式上指出, 急性胸痛是急诊常见的就诊症状,涉及急性心肌梗死、肺栓塞、主动脉夹层等多种致死性疾病。如何快速、准确诊断和鉴别致死性胸痛,成为急诊处理的难点和重点。 而与之相对应的是,作为大多数胸痛患者首诊的基层医院,其院前急救资源有限,且缺乏与院内抢救有效衔接的机制,缺乏整体性框架式的诊断流程,加之百姓对急性胸痛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往往导致患者错失黄金救治时间。基层医院亟须加强诊治体系与能力建设。 新郑市人民医院建设胸痛中心,对于打造区域医疗协同体系,健全上下联动、衔接互补的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院前急救的协同救治能力,促进基层医院诊疗技术水平提升,提升患者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 李二峰在肯定新郑市人民医院为本市分级诊疗的落实做出了表率的同时,还要求,要继续把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作为突破口,加强学习,务实创新,以胸痛中心建设为抓手,快速实现急危重症患者救治的网络化建设、规范化流程操作、集约化管理,在最短时间内为胸痛患者提供准确的诊断、恰当的救治。 “作为县域医院,我们面对的基本上都是乡镇患者。患者发病以后,往往是在和时间赛跑。”基于此,对于胸痛中心的建设,新郑市人民医院解放路院区院长贾朝京在启动仪式上代表医院做出承诺:一是快速反应;二是协调配合;三是安全有效;四是全员参与。该院区会在医疗管理、仪器设备、人员配置及科研工作等方面给予相关部门和科室最大支持,确保胸痛中心高效、流畅、有序运转,进而为新郑百姓提供更优质、更便捷的医疗服务。 同时,不断加强“让病人放心,让病人方便”的服务内涵建设,担负起对基层医生培训和社区人群教育的重任,帮助群众建立科学的救治理念。启动仪式上,贾朝京还先后与新郑市辛店镇卫生院院长刘现民、新郑市和庄镇卫生院院长孙宏建、新郑市新华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刘占铭等部分医院代表签订区域网络协作协议。 以“时间管理”为抓手 构建“区域协同救治”联动机制 启动仪式结束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副主任、中国胸痛中心认证专家陈玉善教授,河南省安阳地区医院副院长、河南省胸痛中心认证专家刘慧教授,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及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主任医师朱中玉教授,分别作《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建设理念及流程》《从胸痛中心创建到学科发展》《ACS(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强化他汀治疗》讲座。 刘慧在讲座中提醒,急性胸痛的诊疗有很强的时间依赖性,需要快速、第一时间接受救治,尤其是以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肺动脉栓塞等为代表的高危胸痛患者,其早期识别和早期治疗,可明显降低死亡率与减少并发症,改善远期预后;对低危胸痛需要避免过度的检查、诊断和治疗,以减少医疗费用与身体创伤。 “胸痛中心是一种‘区域协同救治’的规范服务模式,是通过整合院内外相关优势技术和力量,为急性胸痛患者提供快速诊疗通道的机构,既可以是在不改变现有科室结构基础之上实体运作的虚拟机构,也可以是重新组建的实体机构。”在刘慧看来,传统观念认为,要建立院内绿色通道;而现代观念认为,要缩短总缺血时间。“胸痛中心从狭义上来说,是为胸痛患者提供快速而准确的诊断、危险评估和恰当的治疗手段;而从广义上来讲,胸痛中心建设是涵盖公众教育、基层医院、急救体系、区域不同医院等的整合,是管理、质量、学科建设的抓手。”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来说,90分钟内是救治的‘黄金时间窗口’。而胸痛中心通过绿色通道实现了院前急救、基层转诊、院内多学科联合救治流程的无缝衔接,减少了患者确诊及治疗等待时间,提高了救治成功率及患者的生存质量。”朱中玉说。 “建立时钟统一方案,以确保各关键诊疗环节的时间节点记录的准确性,以‘时间管理’为抓手,对急性胸痛进行环节质控,及时打通堵塞的心血管,把患者从发病到治疗的这段时间、路程压缩得越短越好。”这是陈玉善对基层胸痛中心建设的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