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生,应该成为院企合作的主体 □王启鸣
“在医院和企业的合作中,我们临床医生应该成为合作的主体,主动融入院企合作,发挥医者的创新主体作用。”这是2019年3月,河南省肿瘤医院与正大天晴、恒瑞医药签署合作协议后,我最想说的话,也是我对合作的期许。 之所以这样说,在于临床医生自身的价值。每天早上7点左右到科室,开晨会、交接班、查房、坐门诊、收治患者,晚上9点以后离开科室;碰到突发情况,凌晨两三点又要冲进科室……没有哪个职业比临床医生更了解患者的需求(护士除外),也没有哪个职业比医生更了解新技术、新药物在临床的应用效果。 科研,来源于临床需求,首先发现“临床需要什么样的技术和工具,需要做什么样的事情”的,一定是临床医生。临床医生提出临床需求给企业、高校或科研机构,再由他们决定能不能研发、如何研发;等新药物或新技术研发出来后,需要进行临床试验,也离不开临床医生的观察、数据搜集、指导和参与。 因此,临床医生作为新技术、新药物的使用者,要从一开始就成为科研项目的发起者。我们要站在医院、企业或科研机构合作链条的最前端,及时把患者的诉求转化为技术问题,准确反映给研究机构和企业;在研发环节,善于从临床应用或疾病防控角度提出创新性研究方案,并在成果转化应用上发挥核心作用。 一句话,临床医生是连接患者、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的枢纽,既是深化医改、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主力军,也是科学研究的主力军,肩负着救死扶伤与科技创新的双重使命。 说完了临床医生自身的价值,我们也来看看需要临床医生主动融入院企合作的外部因素。 第一大因素是患者。 “医者父母心”。作为临床医生,尤其是肿瘤方面的医生,没有人愿意看到自己管理的患者“无药可医”,没办法可救。但凡有一丁点儿治疗希望,很多医生都愿意去尝试,也希望患者去尝试,以求最佳治疗效果。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肿瘤终末期患者,面临的是无法手术、无法放疗、无法耐受现有的药物治疗或对所有药物产生抵抗的窘境。 怎么办?寻求新药或新的治疗方法,可能有一线生机。而如何给自己管理的患者寻找新药,就需要医生手上有临床试验项目或知晓最新的药物临床试验,告知患者去参加。 此时,若患者有幸符合临床试验要求,就有可能用上疗效好、但目前尚未批准上市的新药,且不需要承担费用。同时,研究者也会给予其更好的关注和观察,若再加上用药期间患者不良反应低、治疗效果良好,相信很多医生都会发自内心为患者高兴。 不仅如此,企业发展也需要临床医生作为创新者积极参与,这样才能促使其研发出更多符合患者需要、临床需求的产品或服务,也更能检验其研发的产品是否有需要完善或改进的地方,以期产品尽快上市。 第二大因素在于医学发展需要。 巨大医学进步背后都蕴含着医生积极进行科研的力量。幽门螺杆菌的发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王振义等创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等,都源于医生在临床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积极进行科研,从而使全世界亿万人受益。我国内分泌代谢病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宁光说:“科研与临床本质是统一的,不一定只有在实验室里进行的才是科研。科研浸润在临床的每一个环节,是每一位优秀医生飞翔成长的翅膀。” 第三大因素在于职称晋升等考核需要。 我国现行的医生晋升考核体系,需要我们做科研发论文。科研项目(论文题目)一般需要我们在临床中寻找,并要有循证医学依据。 但事实上,医生进行的科研无处不在。我们进行的每一项技术的革新、每一个用药方案和诊断方案的发展,都是科研,其浸润在临床中的每一个环节。作为一名优秀的医生,具有研究和探索能力是必备素质。 综上所述,我认为,无论是为患者着想还是提升自身水平的需要,有理想、有情怀的医生都应该主动融入院企合作,在其中发挥创新主体作用,在新药研发的路上主动作为,和患者并肩作战!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肿瘤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