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管理论坛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
 
第六版:乡村视角
 上一版    下一版  
“葫芦奶奶”张淑阁和她的“娃娃兵”——来自新郑市人民医院“爱心之家”的小故事
1
11 1 2019年3月7日 星期四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葫芦奶奶”张淑阁和她的“娃娃兵”——来自新郑市人民医院“爱心之家”的小故事
 

“葫芦奶奶”张淑阁和她的“娃娃兵”——来自新郑市人民医院“爱心之家”的小故事
本报记者 杨 须  通讯员 樊改萍 王梦梦 文/图

    “1岁8个月的新瞳很可爱。她喜欢抓着‘葫芦奶奶’的手,往自己的腋下放。然后,她用手把‘葫芦奶奶’两个膝盖的距离拉近,把自己的胳膊架在上面,斜靠在‘葫芦奶奶’的怀里,很开心。3岁多的党若凝、党启航也围在旁边,争抢着往‘葫芦奶奶’的怀里挤。刚学会走路的党明辉在旁边走来走去,今天不用辅助也能走很远,很有成就感的样子……”这是新郑市人民医院“爱心之家”2018年10月21日工作日志里的一段话。
    自2017年6月1日以来,新郑市人民医院解放路院区联合新郑市民政局设立的“爱心之家”,已为十几名婴幼弃儿提供了爱心救助。上面工作日志中提到的“葫芦奶奶”,就是“爱心之家”的大家长、当了多年儿科护士长的张淑阁;目前得到爱心救助的9个孩子,被张淑阁称为“娃娃兵”。
    “这些娃儿需要呵护、拥抱与陪伴。”张淑阁期盼党若凝、党启航、新瞳等过早离开亲生父母的娃娃们,都能健康成长,并能顺利回归原来的家庭;更期待从“爱心之家”走出去的孩子,将来能够学到相应的谋生手段,能够顺利融入社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只想给娃儿们“家的味道”

    事实上,因和家人团聚的希望渺茫,“爱心之家”已是这些“娃娃兵”的家了。张淑阁说:“这是一种饱含心酸和特殊意义的成长陪伴,虽然从根本上替代不了娃娃们的父母,但是‘爱心之家’会竭尽全力给娃娃们‘家的味道’。”
    穿过新郑市人民医院解放路院区康复病区的长廊,就能看到位于护士站隔壁的“爱心之家”。走近后发现,这里被划分为休息、玩耍、配餐、储物等单元。
    通常情况下,靠近护士站,就能听到里边传出的嬉闹声,这多是孩子们正与张淑阁以及护工妈妈在互动、玩耍。在这里,“葫芦奶奶”和6名经过特殊培训的专职护工妈妈每天守护着孩子们,组成了特殊的家庭。
    在“爱心之家”当妈妈的前提条件是:心地善良、有爱心、有自己的孩子。平日里,护工被分成“白班”和“夜班”两组。护工白天给孩子们喂饭,护理、照料孩子以及把几个闹腾的孩子抱在怀里哄;晚上要详细记录孩子们的睡眠、健康状况。
    每天,几个大一点儿的孩子喜欢争抢着往张淑阁的怀里钻。谁先倚靠在“葫芦奶奶”的怀里,谁就最开心。
    这些孩子均有不同程度的身体残疾。放在张淑阁办公桌抽屉里的那份印有每个孩子小脚印的成长档案显示:党若凝,女,2岁2个月,硬脊膜膨出术后;新瞳,女,4个月零五天,角膜病;新糖,女,3个月,唐氏综合征;小珍珠,女,1岁半,苯丙酮尿症;党明辉,男,3个月,脑损伤;马蛋,男,3岁4个月,脑瘫;党小美,女,1岁2个月,脑瘫等。
    在2017年8月14日上午为孩子们建立档案后,张淑阁逐个将这些孩子抱在怀里。特别是2岁2个月的党启航,患有先天性重度兔唇,缺乏安全感。比如,党启航看见大人走进屋或者听见响声,就会吓得蜷缩着身体大哭起来。那种忧郁的眼神和躲闪的目光,深深地刺痛了张淑阁的心。
    “娃儿们太可怜了,看着让人产生怜悯之心。”在张淑阁的精心照护下,一周后,党启航会微笑了,能主动扑到张淑阁的怀里。“每当我抱起党启航时,他总会小心翼翼地躺在我的怀里,有时会搂着我的脖子笑。”张淑阁说。
    从那一刻起,张淑阁意识到:“这些过早缺失亲情的孩子,需要更多的陪伴。我要让娃儿们享受到亲情般的呵护,在成长中能够感受到‘家的味道’。”
    为此,当时还是该院区一楼儿童急诊科护士长的张淑阁,开启了三楼、一楼上下跑的工作模式,每天忙得像陀螺一样。

这种陪伴饱含着悲悯与心酸

    “爱心之家”的负责人、新郑市人民医院解放路院区办公室主任李浩感慨地说:“自从‘爱心之家’成立以来,在陆续收留的这些孩子中,目前仅有4个大一点儿的孩子的情况好一些,能够跟着张淑阁到外面转一转、做游戏等,其余的孩子均为重度残疾儿童,生活无法自理。照看这些孩子很不容易。这是一种饱含着悲悯、心酸与不易的陪伴。”
    在“爱心之家”里,每天10时、16时,张淑阁都会给孩子们加餐,每个孩子每天至少吃一种新鲜水果。为了确保孩子们能够健康成长,该院区医生除了定期为他们体检、做检查等,还要根据每个孩子的身体情况进行评估,分析是否需要手术、药物或者康复治疗等。
    因为病情严重,马蛋一天到晚只能躺在床上或者被护工妈妈抱在怀里。刚来时,马蛋表情痴呆。在张淑阁的认真照料下,现在,马蛋学会了抬头、翻身、微笑……
    眼占位疾病晚期的党凯刚来时,双目失明、萎缩,总是哭闹不止。谈起病情最严重的党凯,张淑阁心痛不已:“刚开始,一看到他哭,我就会不由自主地紧张起来,有时也会跟着哭,因为担心孩子发生意外。现在,党凯很少哭闹,学会了走路,还会和工作人员互动。可是,党凯还不会用奶瓶喝奶,我们就用针管喂奶,真是可怜的孩子。”
    每天,张淑阁和护工们都会记录工作日志和带孩子们出去玩耍、晒太阳。目前,这成了“爱心之家”的日常工作。“刚开始,只有党启航,后来加上党若凝。现在,就是4个人一起出去,留下谁,谁就会不高兴。比如下楼打饭,若是带了两个孩子去,另外两个孩子会哭着喊着,也要跟着去。”和孩子们朝夕相处了一年多,看到孩子们取得了进步,张淑阁感到非常高兴。
    每次遇到孩子生病,张淑阁就立即通知医生诊治,要求及时查房。2018年2月17日的工作日志里写道:“党若凝前天下午发热38.8摄氏度,按照医嘱取药、喂药。昨天下午发热39摄氏度,开始输液。今天早上发热38.5摄氏度,继续输液;下午退热了,还开心地叫奶奶、妈妈。昨天晚上,党凯哭闹了很长时间,今天吃了少量的饭,咋办呢?真急人!我迅速通知医生来诊断疾病。”
    当天的工作日志里还有这样的描述:“今天,党启航学会吃炖鸡蛋和面条了,虽然会撒到地上一些,但是已经很少了。”

让孩子们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儿”

    张淑阁每天都会带着四五个大一点儿的孩子去社区、广场、集贸市场、游乐场等处玩一玩,有时去公园晒太阳。
    “作为‘爱心之家’的主管,张淑阁很有管理经验。她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兴趣和爱好,促使整天只知道吃和睡的孩子们逐渐活泼起来。”“爱心之家”的一位护工说,“张老师特别注重言传身教,常常不厌其烦地教孩子们模仿。每一个孩子的性格、爱好、脾气和秉性,她都了如指掌。”
    之前,张淑阁从事儿科护理工作多年。因此,她扎针技术好、会哄孩子,深受患儿家长的信任和敬重。其间,她时常利用节假日去养老院、儿童福利院当义工。张淑阁于2018年退休后,因在照顾患儿方面经验丰富,被该院聘请为“爱心之家”的主管。
    正常情况下,张淑阁每天14时上班。一天,由于上午工作比较繁忙,中午下班后,她就直接在医院食堂吃饭,饭后想到办公室休息一会儿。不料,她刚躺下一会儿,4个孩子就不停地敲门。张淑阁就打开门,让孩子们进来。孩子们不想让她休息,就挠她的脚底板,把她的睡意“赶跑”了。结果,那天13时,张淑阁就带着4个孩子出门玩耍了。
    每次外出时,张淑阁总会给党启航戴上口罩;用手拉着患有眼病的新瞳,并为其戴上防护眼镜,以避免发生意外磕碰。可是,新瞳有时不愿意戴防护眼镜,张淑阁只能谨慎地带着孩子们玩。
    “相比一年前,党启航最近的变化非常大:胆子大了,活泼起来了,会主动把垃圾放进垃圾篓里。如果小朋友不喝奶,他会把奶瓶接过来,并小心地放在桌子上。”张淑阁说。在2018年12月9日的工作日志中,张淑阁描述了党启航的变化:今天,党启航很棒!会思考问题了,看见配餐间的窗台上有一个黄色的瓶盖,想要瓶盖却够不着,就搬了一个小椅子,站在小椅子上面去拿瓶盖。下午,党启航拿着一个铝盒,党若凝拿着一个奶瓶盖子,两个人用勺子使劲地敲着,像敲锣一样,很开心。“我被这种快乐的气氛感染了,眼睛里噙满了泪水。”张淑阁说。
    “想让孩子们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儿’,我就不能照料得太到位,得让他们学点儿本事。”在张淑阁看来,和这群特殊的孩子在一起,每一步都要考虑得周到一些。

要对得起大家的信任

    据了解,“爱心之家”是公办民助的福利机构,日常运转资金主要依靠社会筹集。为了抚养这些孩子,“爱心之家”除了由新郑市人民医院每月足额提供生活费,新郑市民政局购买特殊食材和拨款外,其余的费用依靠河南华信慈善基金以及社会爱心捐赠。比如,为了方便张淑阁带孩子们外出,新郑市周大生珠宝商店负责人送来一辆三轮车;听说党启航做了疝气手术,不方便上厕所,又送来了儿童坐便器。还有很多叫不出名字的爱心人士送来儿童座椅、玩具、鸡蛋、尿不湿、大米、米粉等。“看到这些,我很感动。”张淑阁说,“‘爱心之家’里的好多新衣服,都是社会爱心人士捐助的,孩子们穿上很好看。”
    一天晚上,新郑市好孩子母婴商店的负责人打电话说:“‘葫芦奶奶’,您的双胞胎童车到货了,明天就给您送到‘爱心之家’。”当张淑阁询问购买者的姓名和手机号码时,对方却说:“货款已经交过了,留下的只有您的手机号……”
    在照料孩子们的同时,张淑阁将他们的成长过程以工作日志的方式记录下来。“写工作日志是一个琐碎‘活儿’,比照料‘娃娃兵’困难多了。”张淑阁说,“每一笔开销都必须清晰、明了,做到心中有数,我要对得起大家的信任。”

张淑阁和她的娃娃们

护工们精心呵护

精心照护

康复器材

玩耍

陪伴

定期检查

康复训练室

捐助的书籍和物品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