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管理论坛
PDF版查看  第四版:卫生文化
 
第二版:动态
 上一版    下一版  
保健市场乱象丛生 需多部门齐抓共管
八段锦教学
清障车当了回救护车 医生和群众携手救病人
刘刚老师寻失主
至少1000名白血病先心病患儿将获救助
洛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部署健康扶贫工作
驻马店市中心血站开展志愿服务培训
1
11 1 2019年2月28日 星期四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保健市场乱象丛生 需多部门齐抓共管
 

冒充专家 虚假宣传
保健市场乱象丛生
需多部门齐抓共管
本报记者 杨冬冬  通讯员 李 蓓

    第一天签到听讲座者,可以免费领取4个鸡蛋;第二天继续签到听讲座者,可以免费领洗菜盆;第五天继续签到者,可以到大医院进行体检。到医院后,“患者”现身说法,虚构病情,嘘寒问暖,推销售价几百元甚至上千元的保健品套餐(实际成本价仅几元或者几十元)。记者调查发现,一些不法分子盯上了老年人,利用老年人防范意识弱这一特点,鼓吹保健品治疗奇效,导致不少老年人落入不法分子的陷阱。
“亲情”服务的背后是欺诈
    记者梳理了近年来的一些保健品诈骗案件发现,免费送礼品、打着公益的幌子、夸大疗效、套取信息、“专家”讲座、“病友”现身说法、“亲情”服务、免费旅游、投资理财等,是不法分子常用的套路。
    保健品销售人员常采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手段进行宣传,如利用老年人身体多病、急于追求健康的心理,举办“专家”讲座,谎报检查结果,夸大老年人疾病严重程度,吹嘘所售保健品功能、治疗效果等,诱骗老年人购买保健品。
保健品本质上是食品
    “药品是用于治疗疾病的,而保健品本质上仍是食品,虽然有调节人体某种机能的作用,但它不能用来治病,这也是保健品和药品最根本的区别。”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综合监督处处长李红星说,在我国,所有的保健品都必须取得生产许可证和批准文号,在包装上必须印有像蓝帽子形状的天蓝色图案,并标有“保健食品”4个字,俗称“蓝帽子标志”。
    李红星提醒消费者,在购买保健品时,一定要保存好票据、宣传资料以及音像资料等,如果发现质量安全问题或者上当受骗,或者发现通过会议营销、网络销售、电话营销、有奖促销、销售返利等形式销售保健品和虚假宣传、保健品广告违法的线索,请立即拨打12331、12315、12365、12358、12345举报电话,也可以直接拨打110,向当地公安部门举报。
“组合拳”打击保健品欺诈
    保健市场涉及行业领域多,违法行为复杂。近日,河南省召开整治保健市场乱象百日行动电视电话会议,由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牵头,包括河南省广播电视局、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13个部门联合参与。这意味着一场声势浩大的保健市场乱象整治百日行动在河南全面启动。
    据相关专家介绍,此次行动由多部门协同合作,齐抓共管,有效避免了过去各管一段、衔接不力、力量分散的弊端,并畅通举报投诉渠道,完善举报奖励制度,鼓励群众积极提供线索,维护自身权益。
    据了解,作为此次联合行动的部门之一,卫生健康部门的主要任务为配合相关部门严厉打击涉及医疗卫生的各种虚假宣传、恶意引导等违法行为;充分发挥卫生健康部门的行业优势、专业优势,积极做好健康知识的宣传指导;及时制定、公布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积极帮助相关企业将我省符合要求的特色食品拟增补进国家食药物质目录。
    据李红星介绍,此次行动共分3个阶段进行,1月8日至1月13日为宣传及排查阶段,1月14日至4月18日为集中整治阶段,4月下旬为总结提升阶段。目前,此次行动已进入集中整治阶段。
    截至目前,全省共出动卫生监督人员6860人次,检查医疗机构、宾馆、酒店等重点场所295余家、“保健”类店铺146个,开展行政指导、行政约谈和宣传活动364次,共下达卫生监督整改意见书78份,接到投诉举报16起,查处虚假宣传等案件5起,查处违法违规案件4起,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2份。
    从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一些涉嫌违法违规经营的主体已经申请注销、退出经营或自行停业整顿,保健品市场乱象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遏制。

 

保健品坑的何止是老年人
□常 娟

    在今年春晚上,著名演员葛优联合蔡明、潘长江,用小品《儿子来了》将当前市场上的保健品售卖乱象讽刺得淋漓尽致,在让人们捧腹大笑之余,也引发人们深思。
    我们通常认为,如果一个社会问题出现在了春晚的舞台上,说明它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比如“保健品坑老”这件事,已经到了非抓不可的地方。就在春晚过去没多久,《人民日报》官方公众号就发表了一篇文章《暗访触目惊心!进价80,售价3980!多人被坑》,这个“多人”是哪些人?到网上查一查关于保健品的评价,大多是关于“保健品坑老”方面的。
    大众对保健品常有这样的理解:坑老的都是保健品行业的败类,正规的大厂商就不会这么做;只有判断力不足和情感空虚的老年人才会相信所谓延年益寿、重振雄风、永葆青春等不靠谱的功效宣传,年轻人没人相信;保健品吃了说不定有用,即使没用也没什么坏处。
    然而真相要残酷得多。
    保健品坑的不仅仅是老年人,而是所有信它的人,信得越真,伤得越深。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茅益民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五医院教授陈成伟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消化疾病领域顶级期刊Gastroenterology(《肠胃病学》,影响因子20.773)在线发表了《中国大陆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率及病因学》研究论文,指出“我国药物性肝损伤高于西方国家,保健品是罪魁祸首之一”!
    其实,业内对保健品的负面报道由来已久。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12年,全球对保健品的负面反应年增长率为166%。然而与之对应的是,保健品行业的产值逐年快速提升。从维生素到各类膳食补充剂,服用保健品已经成为很多人的日常生活习惯,一些有条件的人甚至会专门去国外购买此类产品。保健品已经成为影响公民健康的一个因素。
    因此,我国有必要刮起一阵从政府到民众的“认知飓风”,让全社会对保健品有一个重新定义和认识。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