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容小觑的离心时间 □朱 曼
在日常工作中,检验师少不了和离心机打交道。 有时候,标本量大或者临床医务人员催要检验结果时,我们往往会缩短离心时间或者急停离心机。那么,这种做法是对还是错?缩短标本检测时间是否会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呢? 以前,对这类问题我不以为然,直到遇到了这样一个病例。
事发经过
一天上午快要下班的时候,一位中年妇女来检验科咨询。她是卵巢癌术后患者,肿瘤标志物报告显示,该患者的CA125(一种糖蛋白)为97单位/毫升,高于其参考范围0~40单位/毫升。 患者不解:一直正常的CA125为什么升高?是病情有了进展吗?可是,其他检查结果都很好,医生也无法解释这一结果,所以让她来检验科咨询。 我们核对了当天的室内质控,确定仪器处于最佳状态;标本没有脂血、溶血、黄疸等干扰结果的因素存在。本着认真负责的原则,我们复检了该标本,结果却令我们大吃一惊:原本异常升高的CA125,这次竟然正常了! 我们安抚患者后,然后开始分析原因。仪器没有问题、标本正常,是不是试剂的问题? 我们又找来当天的两个标本复查,一个数值在正常范围内,一个为异常升高,复查结果与原结果一致,证明试剂的稳定性没有问题。 我们查看了检验操作规程,检验步骤与操作规程完全一致,除了离心时间是8分钟,与要求的10分钟有出入。单单这一项就能造成这样的错误? 我们查阅文献,发现一个类似的病例:同样的分离胶促凝采血管,同样的采血后立即离心8分钟,标本中的梅毒抗体出现了假阳性。 我们继续查阅文献,试图深刻剖析血清分离不彻底给检验结果带来的麻烦。
案例分析
血清分离胶是含有大量氢键的黏性流体,通过缔合作用形成网状结构,但离心力的作用可破坏这种结构,使其变成黏度低的流体。离心力消失后,其网状结构重新形成。血液离体后,在未开始凝固时强行离心分离血清,会导致血清中残留部分纤维蛋白原,这些干扰物的存在会导致结果假阳性的出现。 据文献报道,不同的离心力还能够影响HBsAg(乙肝表面抗原)的分布。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离心力和离心时间是相对应的,在不改变离心力的情况下,单纯缩短离心时间会影响检验结果。 血清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在保证血液完全凝固后(30分钟),必须按照要求,用规定的离心力和离心时间正确离心,才能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可靠。 (作者供职于安阳市肿瘤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