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小军
笔者在基层医院工作时,临床上常遇到高血压性鼻衄患者。笔者对其采用耳垂或耳背放血疗法,止血迅速,效果良好。 本组病例共4例,其中女性3例,男性1例,年龄为五六十岁,出血时间在半小时到5天之间,高血压值为180~200/110~120毫米汞柱(1毫米汞柱=133.322帕),均有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史,没有鼻局部疾病及全身出血性疾病史。2例患者使用肾上腺素局部填塞无效,2例患者就诊前未采取任何医疗措施。止血时间为一二十分钟。 治疗方法:按摩耳廓,使耳部充血;耳部严格消毒,并戴无菌手套;固定耳廓,采用采血针或三棱针或7号注射针头,点刺耳背静脉,耳背静脉不明显者,给予点刺耳垂,放血量为10~15滴。自然出血不明显者,给予挤压。放血后,立即给予患者云南白药保险子一粒口服。 典型病例:患者,女,55岁,2015年秋季某一天,以鼻衄5小时为主诉就诊。就诊前5小时,患者在劳动后出现鼻衄不止,自行用冷水无效;乡村医生给予肾上腺素棉球塞鼻,无效。患者就诊于笔者门诊时,血压为200/120毫米汞柱,鼻孔出血流势较急,时有从口流出。笔者检查患者耳部,见耳背静脉曲张,给予耳部消毒后,点刺耳背静脉,立即有血流出,持续挤压,5分钟后,鼻腔出血流势显缓;给予另一侧继续点刺,约10分钟后,鼻腔出血停止,血压逐渐降至150/90毫米汞柱。 体会:以上几例患者就诊时,血压值均属于高危,辨证属于阳热亢盛,迫血妄行,血不循经,故致鼻衄。祖国传统医学经典著作《灵枢》认为,耳与经络的关系为“耳者,宗脉之所聚也”。《厘正按摩要术》认为,耳与脏腑的关系为“耳珠属肾,耳轮属脾,耳上轮属心,耳皮肉属肺,耳背玉楼属肝”。耳珠即是耳垂部位。藏象学说认为,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刺络放血有泄热、泄邪的作用,故点刺耳背或耳垂有泄邪止血之妙。该疗法简便,效果良好,适合基层应用。 (作者供职于卫辉市顿坊店卫生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