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常俊伟 通讯员 张红丽 郭明清
近年来,新乡市委、市政府结合实际,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建立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长效机制,为全市贫困群众脱贫提供健康保障。 树立目标 2017年,全市共有90多个村庄、4万多名贫困群众脱贫。除了这些人外,新乡市还有8.7万多名贫困群众。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落。新乡市推出健康扶贫工程,目标明确——让2016年以来全市建档立卡贫困群众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看得上病。 具体而言,新乡市贫困群众医疗保障水平有效提高,贫困群众“参保”个人缴费比例降低,大病保险种类更加完善,大病救助更加有力;对已核实核准的大病、慢性病、重病贫困患者实行分类分批管理、分类施策、精准救治、动态追踪,实现贫困患者个人支付总费用报销比例大幅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加强。到2020年,新乡市贫困群众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建立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长效机制,有效避免贫困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 创新工作思路 根据统一要求,新乡市建立了市级、县级健康扶贫数据平台,对贫困患者进行集中摸底排查,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实行数据库精细管理。目前,健康扶贫数据平台已经与全市扶贫智慧平台成功对接,实现数据共享,形成健康扶贫数据系统,为分类救治奠定了基础。数据每年更新一次,有助于工作人员对治愈患者和新进患者的信息精准掌握。 针对健康扶贫工作,新乡市向公众尤其是贫困群众宣传健康知识。县、乡、村建立健康扶贫日常宣传工作机制,提高贫困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增强防病治病基本技能,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降低疾病发生率。 为了破解贫困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难题,新乡市实施了“三个一批”专项行动,即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性病签约服务管理一批、兜底保险和大病救助保障一批。 另外,新乡市还推出了以下措施:严格控制基本医疗支付范围外费用比例,完善“一站式”结算和“先诊疗、后付费”制度,贫困患者只需在出院时支付自付医疗费用;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实施“五个一”标准化建设;加强贫困地区医疗卫生专业人才培养,年度指标范围内对贫困县不设限额;开展“市带县、县连乡”对口支援和结对帮扶活动,组建医疗联合体,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在原来确定的22个病种基础上,增加慢性肾小球炎、重症肌无力、甲状腺机能减退症、肝豆状核变性、肺间质纤维化、干燥综合征、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心脏瓣膜置换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等,并纳入医保报销范围;简化门诊慢性病审批鉴定程序,在个人申报的基础上,乡镇初审、县医保中心审核批准后即可享受慢性病报销待遇;筛选农村地区发病率较高的高血压病等12个病种,由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按路径指导用药;贫困群众个人自付费用30元由两级财政分担,签约居民在基层就诊时,不再收取挂号费和一般诊疗费。 整合资金 从2018年起,贫困群众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每人每年个人缴费30元,剩余费用由县(市、区)统筹资金解决,确保参保率达到100%。这一点,新乡市封丘县的做法值得赞扬。封丘县不再让贫困群众负担这30元,180元参保费全部由财政负担。 重症残疾人怎么办?新乡市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重症残疾人集中托养工作,依托乡镇卫生院建立重症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所需费用由“县级财政列支一部分、相关部门整合一部分、社会各界捐赠一部分”。 此外,新乡市完善残疾人康复救助机制,实施6岁以下听力、智力、脑瘫残疾儿童和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救助。贫困群众全部落实免费婚前医学健康检查、孕前优生检查、孕早期出生缺陷检查、叶酸增补、住院分娩补助、新生儿计划免疫等服务项目,以降低出生缺陷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