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震丙 牛凤景
叶天士的用药规律
笔者细品《临证指南医案·中风》,以药测病,发现对中风的病因病机着眼于一个“虚”字,所谓“虚”主要指阴虚。笔者首先将叶天士治疗中风所列52个验方中使用的药物进行记录,发现其共使用了90味中药;又对这90味中药中使用频率在6次以上者进行记录,以便寻求其组方用药的规律。使用频率在6次以上的中药,详见下表。 从表中可以明显看出,24味中药,使用频率在10次以上的,依次为茯苓、人参、石斛、枸杞子、天麻,分别具有利水渗湿、补虚、祛风通络的功效;使用频率在8次以上的有当归、麦冬、半夏、牛膝、熟地、生地、橘红,分别具有补血、养阴、化痰的功效;使用频率在6次以上的药物有菊花、天冬、羚羊角、天冬、菖蒲、黄芪、蒺藜、五味子、元参、沙参、白芍、陈皮、竹沥,功效分别是补阴、熄风、化痰。以上这些药物配伍有五大特点,即补阴、补气、补血、化痰、熄风。再观每味中药,并依据现代《国家药典中药实用手册》进行归类分析,可发现补虚药占首位。补气药物:人参、黄芪;补血药物:当归、熟地、白芍;补阴药物:牛膝、沙参、麦冬、石斛、枸杞子、天冬;平肝熄风药:羚羊角、天麻、蒺藜。其他利水、理气、化痰、清热、开窍、收涩药:茯苓、陈皮、半夏、橘红、竹沥、生地、元参、菊花、菖蒲、五味子。其中,补虚药11味,占45.83%;平肝熄风药3味,占12.5%;其他药10味,占41.67%。
中风概述
《黄帝内经》中无中风病名,但对中风的临床表现有详细的论述。比如,《灵枢·九宫八风》曰:“其有三虚而偏中于邪风,则为击仆偏枯矣。”《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大怒则行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中风之名首见于《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其曰:“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者,中风使然。”中风为中医内科常见病,历来为中医四大难症(风、痨、臌、膈)之首,被历代医家所重视,唐宋以前以“外风立论”,唐宋以后以“内风立论”。 中风发病急骤,病情变化迅速,轻者风中经络则半身不遂、言语不清、口角歪斜;重者风中脏腑则神志不清、大小便失禁,甚至危及生命。急性期过后,幸存者又多有后遗症,患者生活难以自理,给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本病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两季为高发季节,是一种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疾病。
中风病因分析
中风的病机虽然错综复杂,然而究其根本当属阴液不足。笔者临床上所见的中风发病年龄有一定的规律性,即40岁以后患病率明显增多。《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凡阴不足者,必然相对火偏盛,火盛则灼伤津液,津液不足,导致血燥,血燥生风;津液耗损,血行滞涩不畅。论其实质,中风就是“燥”病,燥证导致偏枯发生,枯为干之极,古人常称为偏枯、半身不遂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燥胜则干”,经脉失其濡养,则经脉失去柔和征象,脉道壁燥涩,血行不畅。笔者临床上诊患者脉搏,端直以长,脉管弦硬欠柔和,但应指有力。对该脉象,中医称为弦脉,多数患者伴有高血压病。 津液和营气均是生成血液的主要物质基础。津液不足则渗注入于血中的水液减少,则血脉中的血液浓度自然升高,出现血黏度增高,血行缓慢,脉管壁燥涩加上血液黏稠,日积月累,使脉管腔隙渐渐狭窄,血液循环越流越慢,脉管完全堵塞,导致气血不通,气血阻于脑窍,夹痰横窜经络,肢体不得气血营养而废矣。此种情况多数发生为风中经络,故本病起病缓慢,相当于西医学中的缺血性中风。《素问》曰:“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津液不足、经脉失于濡养则又易使脉管变脆易裂,火胜风动,气血上逆,上冲于脑,对血管壁必然产生一定压力,在使其脉管不能承受压力的情况下,导致络破血溢脉外,渗入脑髓,神窍被阻,蒙蔽清窍,多致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常伴有半身不遂。此种情况临床多为风中脏腑,多发病迅速。阴虚风胜,易伤阳经,又多袭阳位,头又为诸阳之会,故中风发病部位多始于首,相当于西医学的出血性脑中风。 叶天士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完全来源于临床,从临床实际出发,在制方用药方面针对中风病机而设,注重一个“虚”字。故《临证指南医案·中风》曰:“精血衰耗,水不涵木……肝阳偏亢,内风时起。”据《素问·至真要大论》里有“燥者润之”和“燥者濡之”的说法。中风属枯燥以滋阴药物治疗,故叶天士知其真谛,采用补血补阴的药物补其津液,故润其燥,使血管滑利,血流通畅,补其津液能使血黏度降低,乃助水行舟之法也。虽用活血通络的药物不多,但从中却能得到活血通络的功效,使肢体充分得到血液濡养,从而使患者症状改善,趋向康复。比如,补气药既能生津,又能推动血液循环;阴虚风动,有平肝熄风药平之;津液不行聚而为痰,用化痰药祛之;阴虚则热,用清热药。从中可以看出,叶天士熟知中风的病因病机,在治疗上经验丰富,遣方施药时面面俱到。
临床上应详加辨证,灵活化裁
笔者临床上经常按照叶天士的方法治疗中风,疗效显著。由于叶天士遣方施药是针对阴虚津液亏损生燥而设,故对治疗中风来说无论急性期还是后遗症期均可获得显著效果。不过在治疗过程中,医生要经常嘱咐患者多吃蔬菜、素食、水果,补其津液之不足。因津液来源于饮食,由脾胃消化吸收,若食用油腻食物则有碍胃的受纳、脾的运化,易致湿聚成痰。痰湿阻络,气血不通,肢体失养,亦可导致肢体废而不用,故少食油腻食物对预防和治疗中风有益处。 笔者自拟治疗中风的基础方献给同仁,制方依据《素问·至真要大论》里所说的“主病为君,佐君为臣,应臣之为使”的原则。本方始创于1987年。时至今日,笔者运用本方没有出现不良反应。本方得益于《临证指南医案·中风》的52个验方,方药组成为:石斛12克,枸杞子12克,天麻10克,茯苓10克,人参6克。每日一剂,水煎400毫升,分早、晚两次餐后温服。功用:滋液熄风。主治:中风中经络或中风后遗症。临床表现:头晕头痛,口舌歪斜,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语言謇涩等,舌红暗,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或弦细数。笔者30多年来的临床经验证明,该方对治疗中风中经络急性期和中风后遗症,确有良效。方中石斛、枸杞子相配伍为君,滋养肝肾;天麻为臣,熄风;佐制药茯苓,使君药补而不腻,佐助药,健脾祛湿。人参佐使药补五脏,通血脉,补虚祛实。本方配伍以治本为主,补而不滞。本方是针对肝肾阴虚而设,故治疗时平肝熄风为主。 笔者在临床中常随证加减,若风痰阻络证,茯苓剂量增加为20克,去枸杞子、石斛,加半夏10克,菖蒲6克,橘红10克,竹茹10克,当归10克;肝阳上亢证,天麻剂量增加为20克,去人参,加天冬10克,白芍10克,牛膝10克,竹茹10克;气虚络瘀证,人参剂量增加为12克,加黄芪12克,当归10克,赤芍10克,牛膝10克;阴虚风动证,去人参,加石斛24克,枸杞子24克,牛膝20克,天冬10克,元参10克,麦冬10克。在基础方随证加减法中,笔者仍使用《临证指南医案·中风》中的90味药之内的药物,继承了叶天士的用药经验。 运用本方治疗中风,还需要详加辨证,灵活化裁,勿机械套用,同时要加强患者偏瘫肢体的被动活动,让患者进行力所能及的功能锻炼,这有益于早日康复。 (作者分别供职于淇县人民医院、淇县中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