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 须
编者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是人类面对的最难对付的病毒,堪称“生物界的特洛伊木马”。由于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预防治疗知识的缺乏,很多人对艾滋病存在认识误区。针对河南省艾滋病以性传播为主要途径的新特点,为提高全民防治艾滋病的意识和素质,本报特推出了《专家谈艾滋病》系列专题,宣传艾滋病防治知识。
核心提示:2017年,全省艾滋病防治工作坚持以“两降一升”(减少新发感染、降低病死率,提升病人生活质量)为目标,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按照“强基础、抓重点、重创新、严管理、求实效”的工作思路,贯彻推动预防为主的方针,强化各项防治措施的落实,为推进健康中原建设、提升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作出了新的贡献。
本期访谈专家 马彦民,副主任医师,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治研究所防艾专家。主持或承担了“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科技部重大专项“河南省防治艾滋病规模化现场流行病学与干预研究”“郑州市男男性接触人群艾滋病随访干预研究”“男男性行为人群新发HIV(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早期治疗效果研究”“河南省既往有偿供血感染HIV人群生存状况与二代传播调查研究”等项目研究工作;获得河南省卫生计生委医学科技成果奖2项;承担世界卫生组织出版物的翻译工作2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态势 HIV感染者增多,成为防治艾滋病的主要挑战 目前,全省98%的艾滋病传播是经性途径感染的,特别是无保护的商业性性行为、同性性行为、多性伴性行为交织在一起。其中,通过男男性行为感染人数所占比重呈逐年增加趋势明显,成为河南省艾滋病防治的重点人群。 2013~2017年的河南省HIV哨点监测情况统计表明,全省男男性性接触(MSM)人群的艾滋病病毒平均感染率高达7.49%,这一比例还在持续增高。而同期的暗娼、性病门诊就诊者艾滋病病毒感染率均低于1%。 “这些数据的对比落差,凸显出男男同性性行为人群艾滋病感染处于高流行水平。”马彦民说。 据全省在MSM人群中开展的检测数据显示,自2005年以来,河南省15~24岁青年学生的病例报告呈快速增长趋势,尤其是2014年以来。青年学生的感染途径均以同性传播为主,其构成从2014年的65.77%,上升到2016年的78.01%,再到今年1~10月的80.20%。 男同性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增多,也为艾滋病防治带来了一些新难题。调查显示,尽管MSM人群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有了明显提高,但是行为改变率明显较低,普遍存在无保护的多性伴等高危因素,安全套使用率仍处于较低水平。马彦民不无忧虑地说:“这意味全省MSM人群的艾滋病传播具有多元化、大范围的特点。” 特点 知行分离,致使MSM人群成为感染和传播艾滋病的桥梁人群 针对MSM网络聚集的特殊情况,如何采取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的干预措施,进一步接触到这些因社会因素而“隐蔽”的MSM人群,一直是个挑战。 马彦民等人在调查中发现,当前“互联网+手机APP(应用程序)”发展迅速,众多MSM社交APP软件陆续开发推广。这些APP基于GPS系统开发,可以实现实时地理定位和即时聊天功能。相对于一般人群,MSM人群对手机APP有更高的使用意愿和行为。其中,绝大多数的人至少安装了一种MSM人群交友软件。MSM社交APP广泛的覆盖性、用户信息的隐匿性等,致使很多习惯于通过网络结识同性,这就增加了直接干预发现的难度。 此外,MSM通过网络或手机APP寻找性伙伴时发生商业性高危行为的可能性增高。对彼此真实身份不了解,一旦一名同性恋者被查出感染艾滋病病毒后,很难通过他进行有效调查,也就难以对他的其他性伴侣进行及时干预。特别是同性恋浴池里的MSM人群,与同性发生高危性行为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类型,安全套使用率更低。 数据表明,安全套使用率低是MSM人群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重要因素。男男同性恋者人群对于艾滋病相关知识的了解水平很高,但是相当一大部分的男男同性恋者性伴侣更换频繁,难以做到保持单一、固定的性伴侣和坚持采取安全的性行为方式。70%左右的男男同性恋者都有使用新型毒品的经历;有的MSM人群本来有安全套使用这方面意识,但在使用新型毒品后,在难以控制的兴奋刺激下,什么都顾不得了。整体来说,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虽然提高了,但高危行为却不能相应改变。 调查中发现,在传统观念笼罩下,国内同性恋者一直生活在社会的“阴翳”中,大多数男男同性恋者都非常隐蔽,不敢公开自己的性取向。30岁以上的男男同性恋者基本会与异性结婚。“双性性行为会带来更多的隐患。”马彦民指出。 艾滋病的干预和检测是防治的切入点。在马彦民看来,艾滋病病毒的高传播率与男同性恋者身处的社会处境有密切关系。“由于缺乏相关意识和存在羞耻心理,MSM人群主动做检测的比例不高,导致未能及时发现并干预治疗。” 态度 依托社会组织参与,提高行为干预与主动检测的可及性 目前艾滋病还有从男男同性群体向普通人群蔓延的趋势。因此,对这一群体进行警示性教育和干预,是掐断传染链的有效方法。 为此,全省以扩大干预、检测作为工作目标,在加强宣传教育的同时,依托社会组织参与,针对吸毒、暗娼、男男性行为等各类高危目标人群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干预措施。 “这也是男男同性恋者群体保护自己的最好办法。”马彦民坦言,全省MSM人群接受HIV检测的积极性普遍较低,配合意识也较差,加上此类人群警惕性高,很难真正走近他们去进行行为干预,需要慢慢地去接触。 目前,全省多个城市均有MSM社会志愿者组织,并已形成了一张男男同性恋者干预大网。马彦民透露,河南省从2005年开始设置MSM艾滋病监测哨点;并从2008年开始,引导18个地市相继成立了社会组织,逐步在全省范围内推行由MSM社会志愿者组织参与的MSM人群艾滋病综合防治干预模式。 起初,因为干预工作不好做,推进速度慢。经过不断调整工作策略,用真诚打动MSM人群和社会组织志愿者,到2010年时,联合社会组织进行干预MSM人群的防治工作才逐步推广开。同时,全省逐年加大专项投入力度,专门用于社会组织志愿者培训、设置干预方案、购买服务。郑州市的三禾工作组、金祥阳光工作组、洛阳九都工作组、公益先锋工作组等这些“民间力量”借助互联网络、电话、聚会等途径向同性恋人群宣传预防艾滋病知识,再通过社会网络搜寻并吸引更多同性恋人群加入,扩大了MSM人群中艾滋病病毒检测、感染者早期治疗以及干预、咨询等有效的艾滋病防治措施覆盖面。 艾滋病网络直报信息系统数据显示,全省2013~2017年艾滋病高危干预工作成绩显著,累计干预暗娼人群数1141310人次,检测314768人次,发现HIV阳性273人;干预MSM人群265397人次,检测81944人次,发现HIV阳性2272人;干预吸毒人群221544人次,检测59798人次,发现HIV阳性39人;干预性病就诊人群464721人次,检测424321人次,发现HIV阳性777人。 同时,全省积极扩大各地市检测点的建立,推广医务人员主动提供HIV检测咨询服务(PITC)。2013~2016年,全省的检测人次数4年增长了41.94%;阳性检测出率从2013年到2016年分别为5.16/万、5.24/万、4.88/万和4.30/万,略有下降。 为了动员社会组织积极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国务院于2015年7月批准建立了社会组织参与艾滋病防治专项基金。当年,河南省共获得批准项目57个,涉及44个社会组织,金额高达323.18万元。其内容涵盖男男性行为人群干预、暗娼干预、吸毒人群干预和感染者与病人关怀救助项目。2017年,全省42个组织53个项目获得了基金资助,合计金额237.5万元。 通过社会组织的参与,加大了对酒吧、浴池、慢摇吧等MSM人群活动场所的干预,以及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培训力度。在马彦民看来,民间组织大多具有工作方式灵活、深入基层、易受信任、运行成本低等优势,在艾滋病相关政策倡导、检测咨询、目标人群行为干预、安全套推广等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