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 须 通讯员 聂玉刚
编者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是人类面对的最难对付的病毒,堪称“生物界的特洛伊木马”。日前,本报记者采访了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有关专家,梳理了当前河南艾滋病防治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特征、新问题,希望以此引起全社会进一步关注并预防艾滋病。
核心提示 2017年,全省艾滋病防治工作坚持以“两降一升”(减少新发感染、降低病死率,提升病人生活质量)为目标,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按照“强基础、抓重点、重创新、严管理、求实效”的工作思路,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强化各项防治措施的落实,为推进健康中原建设、提升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做出了新的贡献。
扩大 健全监测系统,提高病例发现的及时性、准确性 随着以性为主要传播途径的日益凸显,HIV从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传播的问题已不容忽视。因此,有的放矢地扩大监测覆盖面,准确了解高危人群的分布特点、相关行为信息,对于发现疫情动态分布和流行趋势,最大限度找出感染者,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也是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河南省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构建了一套健全的艾滋病监测体系。全省监测覆盖面持续扩大,检测人次从2010年的200万,增加到2016年的1126万;所检测人次占全人口的比例也从2010年的2.11%,增加到2016年的11.04%。 “只有准确、及时、系统地掌握艾滋病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不同人群中的流行趋势,才能科学地、有针对性地为艾滋病防控策略和措施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持。”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治研究所监测与管理室主任李宁说,“这好比打仗,要知己知彼,知道敌人在哪里,才能找准干预的对象和有效办法。” 对于艾滋病监测系统的功能,李宁形象地称其为艾滋病防控前沿阵地的“侦察团”。为了确保全省各哨点监测工作扎实开展,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多措并举,从部署、实施、质控、阳性追踪、数据分析等各个环节加强督导落实,坚持做好经常性疫情监测、报告工作;做好重点人群的监测工作,切实做到发现一个、检测一个、管理一个。 同时,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过在全省范围内普及开展自愿咨询检测工作,使潜在的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得到了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为提高其生存质量和降低病死率奠定了基础。截至2017年10月底,全省共建立671个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点,覆盖全省所有的县(市、区)。2013年1月~2017年10月,全省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门诊接受咨询检测的人数逐年增加。 与此同时,河南省还依托全省各级医疗机构,在皮肤性病科、妇产科、泌尿科、肛肠科等重点科室扩大检测服务范围,最大限度早期发现HIV感染者,逐步建立了医疗系统诊断、报告,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初审,省、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定期抽查的病例报告管理机制,提高了病例报告的及时性、准确性。 关注 重点监测8类高危人群,及时掌握感染状况和变化趋势 从2004年国家实施艾滋病网络直报开始,河南陆续在全省建立了103个艾滋病监测哨点。目前,全省监测哨点的工作对象重点是暗娼、男男性行为者、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吸毒者、流动人口、男性长途汽车司乘人员、孕产妇、青年学生,共8类人群。 哨点监测工作在每年的4~6月这一时间段内,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本着免费、自愿和保密的原则,用统一的哨点监测调查问卷进行调查。 “比如说,从4月1日起到6月底,某一群体调查及血样检测已达到400人次,那就达到了监测要求。而针对学生群体,人群要扩大到800人次。”李宁介绍。 监测哨点主要收集监测对象的社会人口学信息、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艾滋病相关知识、行为学特征、血清学信息和行为学信息(性行为、吸毒行为)等,并严格按照国家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要求操作,采集监测对象静脉血3~5毫升进行HIV、梅毒、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检测。 据统计,2013~2017年,全省艾滋病监测哨点共监测8类人群205592人,发现HIV阳性病例808例。 当提及监测哨点工作的难度,李宁说,最大的障碍是隐私问题,尤其是男男同性恋、暗娼等特别隐匿的人群,了解其高危行为的特征和变化的监测工作非常复杂,做起工作来难度非常大。 研判 疫情监测数据提示,个别高危人群防治形势日益严峻复杂 自2005年以来,河南艾滋病疫情经历了先缓慢下降、从2011年逐年上升的流行过程。 在每年新报告的病例中,经性途径传播病例所占比例不断增长,目前已占报告病例数的98%以上。婚外异性传播成为艾滋病疫情的主要来源,男男同性传播病例的增加也较为明显。从哨点监测和专题调查结果来看,男男性行为人群(MSM)是河南唯一一个感染率超过5%的高危人群,个别地区具有某些特征的MSM人群的感染率甚至超过18%。 在全省新发现的异性传播病例中,婚外异性传播人数和构成比均在逐年明显增加:从2006年的204例,增加至2017年10月底的2764例。 监测资料显示,全省艾滋病经血传播得到遏制、吸毒人群传播率有效降低、母婴传播防控成效显著……全省全人群艾滋病病毒感染率继续保持在较低水平,但行为学分析结果显示,高危行为方式还广泛存在,并且“知行分离”现象较为普遍。尤其是青壮年,对性易产生好奇心理及冲动行为,且男性青壮年流动人员再婚比例高,这也预示着夫妻之间艾滋病的传播风险增加。 青年学生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数逐年增多,从2006年的30例,增加到2016年的141例,数十年间增加了3.5倍;感染途径也从2011年开始由母婴传播为主转变为性传播为主。 在今年1~10月报告的101例青年学生病例中,100例都是经性途径感染的,其中经同性传播的比例进一步上升,高达80.2%,异性传播占18.8%。 自2011年以来,全省每年新发现的60岁及以上高年龄组HIV感染者人数增加显著,从2011年的452例增加到2016年的906例。2017年1~10月,全省报告60岁以上老年病例869例,感染途径男性以婚外异性传播为主,而女性以婚内异性传播为主。这也意味着,全省受艾滋病影响人群呈现多样化,艾滋病疫情向一般人群扩散态势日益明显。 监测数据还显示,各类人群对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在逐年上升,提示近年来的宣传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部分流动人群对于“蚊虫叮咬、游泳、共餐等不会传播HIV”的认识还比较模糊。 应对 加强后期随访管理工作,有效控制传染源 近年来,全省在扩大监测的基础上,加强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随访管理工作,提高基层首次流行病学调查质量,推行随访管理工作下沉到乡镇卫生院,进一步提高随访管理工作的可及性和工作质量,控制二代传播。自2012年以来,存活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随访管理和CD4细胞检测率均在90%以上,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接受结核病筛查的比例均在95%以上。 同时,河南省更强调单阳家庭的随访管理工作。自2006年开展单阳家庭检测工作以来,我省每年单阳配偶的检测率维持在95%以上,单阳家庭阳性配偶的抗病毒治疗覆盖率持续在80%以上,阴性配偶的HIV抗体阳转率逐年降低,近年来维持在0.5%以下,单阳家庭婚内性传播得到有效控制。 在对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进行随访管理的同时,河南省对发现的各类高危人群中的HIV感染者及时进行免费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人数逐年增加,2013~2016年,每年新增加的治疗人数分别是3602人、4264人、5040人和5038人;抗病毒治疗覆盖率维持在90%以上,正在接受抗病毒治疗病人的病毒载量检测率维持在90%以上;病死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从2006年的6.52%,下降到2016年的2.16%。 此外,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了针对吸毒人员、暗娼、嫖客、同性恋、感染者配偶及外来务工人员等高危目标人群的干预工作,2017年,全省累计干预暗娼122560人次、检测35413人次,干预MSM37191人次、检测12283人次,干预吸毒人群11571人次、检测5669人次,干预性病就诊者人群34758人次、检测29571人次。在这4类人群中,全省共发现HIV抗体阳性者412人。 目前,全省已建成艾滋病网络直报信息体系、哨点监测系统及专题流行病学考察等多种形式的综合监测系统。然而,针对艾滋病经性传播途径带来的新情况与新问题,李宁坦言,高危行为、高危人群不乐意接受检测、感染者不愿意暴露本人感染状态等情形的广泛存在,对流动人口、娱乐场所服务人员、嫖客等人群开展监测检测工作难度较大。 “这些都不利于艾滋病的早发现与早治疗。”像暗娼、MSM等高危人群的随访、宣传教育、干预等工作,要在下班后才能去完成,要求具备一定的沟通交际能力,还存在工作量大、家人不理解等诸多问题,这也是当前防治工作面临的难点。 在李宁看来,只有不断加强对高危人群的宣传教育和干预工作,促进高危人群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主动参与防艾进程,才能阻止艾滋病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传播,才能不断降低艾滋病疫情传播水平,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