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大山”行医的乡村医生 本报记者 王 平 文/图
刘思芳正在为患者诊治疾病
“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凭俺两条腿,越河爬山过;大病小病治,村民乐呵呵。58年的坎坷行医路,让俺编出了这么几句顺口溜。无论村民居住的环境多么恶劣,俺还是那句话:‘小车不倒只管推,因为村里的患者需要俺……’说这话的人就是卢氏县五里川镇马连村卫生室乡村医生刘思芳,他今年76岁。 五里川镇马连村地形复杂,四面环山犹如“盆地”。全村1200多人,大都分散居住在半山腰处,有的村民甚至在山顶上居住。刘思芳的村卫生室就建在山脚下。 “穿越大山”为村民提供诊疗服务 为了采访刘思芳,近日,记者驱车30多公里,来到刘思芳的村卫生室里。当记者问起为辖区村民看病的情况时,向来健谈的刘思芳与记者开始聊了起来。“我们这里有两座山,九道岭,十道洼,村里共有1200多人。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也就是说我们这里没有平坦的路,村民们大都分散居住在半山腰处,甚至还有村民居住在更高的地方,这就给乡村医生出诊带来了一些困难。我们最怕遇到雨雪天气,这时很多老年患者想看病下不了山,俺就得翻山越岭,去村民家里诊治。”刘思芳微笑着说。 10年前发生的一件事情,至今还让刘思芳记忆犹新。有一天,刘思芳去居住在山顶的村民家里给其小孩儿打防疫针。当刘思芳离开村卫生室时,天空中开始飘起了雪花儿。刘思芳翻山越岭,在崎岖的山路上走了一个多小时,才走到村民的家里。 然而,就在刘思芳给小孩儿打完针返回的途中,鹅毛般的大雪从天而降,山上的大风呼啸着,一时间,整个山坡上铺满了厚厚的雪,行走起来十分艰难。身背出诊箱的刘思芳,走起路来特别小心,这样还是没能避免滑倒,他顺着陡峭的山坡一直下滑了40多米。挣扎了好长时间,他才从雪堆里爬了出来,用冻僵的双手拍打完身上的雪后,又小心翼翼地寻找着回家的路。 最安心的事情是治愈患者的疾病 3年前的一个冬天,一位村民的6岁小孩儿患了肺炎,咳嗽得厉害,胸闷得出不来气。孩子的父亲心急如焚,便慌忙来到村卫生室,恳请刘思芳去家里给孩子看病。看着孩子的父亲这么着急,刘思芳就背起出诊箱,踏着路上的积雪,用了将近两个小时才走到居住在十道洼的患者家里。经过一番诊疗后,刘思芳让孩子服药,等到孩子的病情稳定下来后,他才安心地离开了患者的家。踏着一望无际的“雪海”,他又返回村卫生室。 “大山里的生活环境不如平原那么好,出门都是山,行走很艰难,行医这么多年,俺也吃了很多苦头,但是这都是职责所在。作为乡村医生,只有消除了患者的病痛,甚至治愈了患者的疾病,俺才能安下心来!”刘思芳说,乡村医生这个职业特别受人尊敬。如今,他年事已高,但是只要村民有诊疗需求,依然随叫随到。同时,他不仅解决了“小伤小病”不出村的难题,还改变了缺医少药的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