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琦
如果有人犯了故意杀人罪,应不应该判他死刑呢?如果判了死刑但是他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直到死亡的那一刻他依然觉得自己是正确的,那么执行死刑的意义又在哪里呢?如果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诚心诚意地想要弥补、悔过,那么执行死刑岂不是使他连弥补错误的机会都没有了? 前不久去购书时,我在书架上看到了东野圭吾的《虚无的十字架》这本书,顿时欣喜不已,立马下单。东野圭吾是我很喜欢的作家,他写的《白夜行》带给我很深的震撼,令我回味了很久。 《虚无的十字架》是我读东野圭吾的第二本推理小说,读完之后,觉得它与《白夜行》有很大的不同。《虚无的十字架》这本书中的侧重点不再是疑点重重却又环环相扣的各种案件,更多讨论的是关于各种犯罪的罪与罚的度量及对于死刑的评判。文中“十字架”表示“赎罪和救赎”,而“虚无”则表明的是死刑所起到的惩罚作用。 小说一开始,中原和小夜子的女儿被一个假释的罪犯入室抢劫、杀害,引出了遗属对于死刑的要求。日本很多法官即使面对很残忍的罪犯,也不会将其判处死刑,原因有两点:一是期待罪犯在监狱里赎罪;二是若案件评判有误,对罪犯来说,还有弥补的机会。在审判案件时,中原和小夜子要求对罪犯判处死刑,而法官和罪犯律师都希望将罪犯判为无期徒刑;罪犯开始时表示真诚的道歉,到后来觉得,“反正都要死了”,便没有了悔改之意。这与希望罪犯有一点点后悔之意的结果大相径庭。其实,中原和小夜子都知道,罪犯的死与活,对他们以后如何疗伤并没有多大影响。书中,中原和小夜子离婚,彼此不再联系,因为见到对方就会想起女儿。离婚后,小夜子无法摆脱痛苦。 一次偶然的机会,小夜子找到了采访对象纱织,并对其进行开导。开导后,小夜子得知纱织在上中学时和男友史也生了一个孩子。当时,生下孩子后的两个人因年轻无知,感到害怕,就将孩子闷死,后来埋葬于树海。在近20年的生活里,纱织和史也痛苦不堪,始终忘不掉当时犯下的罪过,多次自杀未遂,并靠吃偷来的食物为生。史也为了弥补当初犯下的错误,做了很多力所能及的事情。他当儿童医生,希望能够救治更多的儿童,还救了因被男友欺骗而怀孕后想死在树海的花惠,给她活下来的希望,并娶她为妻,照顾并不属于他的孩子。这一切都是在弥补和忏悔他年轻时犯下的罪行。在纱织对小夜子吐露真相的时候,小夜子希望她和史也能去自首。结果,花惠的父亲认为自己女儿好不容易有了一个完美的家庭,不希望史也去自首。无奈之下,花惠的父亲杀害了小夜子,然后去自首,希望以自己的牺牲来掩盖史也曾经犯下的罪行。 之后,中原在整理小夜子遗物的时候,发现小夜子死亡的真相。但是,花惠的父亲并没有被判处死刑。史也和纱织也因为时隔太久,有关人员无法找到孩子的遗骨而被释放。 书中,不管人物的结局如何,更多思考的是罪与罚的本质:死刑没有让人有悔改之意,而活着的人却背负着赎罪的命运,时刻在忏悔。 东野笔下的罪与罚,不仅有对司法制度的重新考量,而且也凸显了两种对生命的不同态度。如果单规定杀人罪犯就会被判处死刑,那是很容易的事,能给人震慑作用,但并不能使罪犯改邪归正,又何以告慰死者及其家人?如果不判处死刑,很多罪犯也许无期改有期,几十年之后出来,没有生存能力,还是会走向犯罪! 对于日本司法对死刑的量刑是否适当,作者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这也是东野圭吾的惯用手法:抛出一个辩论题,孰是孰非都由读者自己体会。书中以多场景描写为主,牵扯了2条主线,分别是这2种观点的体现。同一个人的死亡将这两条线关联在一起,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很大的跨度。书中所提出的关于死刑、悔过和惩罚的内容,具有十分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