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不能走形式 □薛 松
2016年,国务院医改办联合国家卫生计生委等7个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主体、内涵等多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明确,这为该项政策的顺利运行提供了保障。 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个别家庭医生对自己的职责还没有理解透彻,也没有很好地参考工作模式;一些家庭或个人还不太了解家庭医生的真正内涵,只是在有关人员讲解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相关知识后,他们就签约了。同时,随着家庭医生签约政策的逐步推行,个别地方出现了为了完成签约任务而签约的现象。笔者认为,这样的签约只是在走形式。基层管理部门应对这种行为加以遏制,以尽快消除不利影响。那么,在家庭医生高签约率的情况下,如何才能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有实质性进展呢? 应加大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力度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一项重要内容,旨在通过医疗资源下沉,引导群众,特别是基层群众有病先到社区首诊,从而推动“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再回社区”的分级诊疗模式。按照该项制度设计,家庭医生的理想模式是成为群众健康的“守门人”,并为签约服务对象提供全程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服务;建立起以家庭医生为核心的分级诊疗机制等,从而改变目前群众患了普通疾病也要去三级甲等医院就诊的非正常状态。 应优化人才结构 提升家庭医生的诊疗能力 笔者在随访中发现,不少群众质疑签约是走形式。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基层,管理部门应进一步优化基层医务人员的人才结构,加大诊疗服务力度。笔者认为,被质疑的原因与目前家庭医生提供服务的内容有限有密切关系。服务内容有限一方面指服务人员数量有限,一部分家庭医生平时多是在门诊为患者诊治疾病,很难挨家挨户地为群众提供上门服务,只是每周定期到社区、乡村为有需要的群众提供健康咨询、举办健康讲座等服务;另一方面,目前医师执业管理与家庭医生制度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比如医生不可以在注册执业地点以外开展诊疗服务,这就使群众的诊疗需求难以得到及时满足。 对于一些群众拒绝签约的原因,一位业内人士认为,这与多年来形成的就医习惯有关:群众一直认为医院的设备好、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高,而对家庭医生的诊疗水平存在不信任现象。同时,由于基层药物目录有待进一步完善,有些群众在社区买不到需要的药物,只好到大医院购买。为了减少群众在基层看病的麻烦,增强他们在基层看病的信心,管理部门应及时增加基层药物目录的品种。 笔者认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要分阶段、分步骤进行,应以持之以恒的态度做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这项工作,并总结成功经验,及时完善该项制度的工作流程,以确保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取得良好效果。 (作者供职于濮阳市中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