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承前启后的药学巨著 |
|
□黄新生 《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书内共记载药物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上品、中品和下品,书中对每一味药的产地、性质、采集时间、入药部位和主治病证都有详细记载,对各种药物怎样相互配合应用,以及简单的制剂,都做了概述,为中药理论经典著作。 但《神农本草经》也有一个明显的缺陷,就是该书的作者拘泥于当时的术数思想,为了与一年365天对应,书中收载的药物仅365种;可是在该书成书时,人们认识和使用的药物已远不止此数。成书早于《神农本草经》的有关著作:《山海经》有药物124种,《诗经》中提到可入药的动植物100余种,长沙马王堆《五十二病方》运用药物247种,其中一些常用药物艾、乌喙等均未收入《神农本草经》。成书稍晚于《神农本草经》的《金匮要略》和《伤寒论》方中经常使用的芒硝、白前、桂枝、香豉、白酒、苦酒等,也未收入《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成书后不久,当时的名医就发现了《神农本草经》的这一巨大缺陷。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当时的名医以“附经(《神农本草经》)为说”的形式集体编著了另一本药学巨著,它就是《名医别录》。由于本书系历代医家陆续汇集,故称为《名医别录》。关于《名医别录》的由来,《新唐书》于志宁传中提到于志宁答皇帝问时说:“别录者,魏晋以来,吴普、李当之所记,言其花叶形色,佐使相须,附经为说,故弘景合而录之。” 《名医别录》由《神农本草经》发展而来,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收录药物种类较多,据后人推测,《名医别录》原书的收药物数目应该在730种以上,基本包括了当时常用的中药;二是延续了《神农本草经》的药物分类方法,即按药物的治疗作用粗分上、中、下三品,同时在每一品之下,又粗略地将植物、矿物、动物等类药大致做了归类;三是延续了《神农本草经》的药物记录方法,即对每一种药,都载有其正名、性味、主治、别名、用法、用量、药物形态、产地采集炮制法及七情畏恶等项目,基本上与《神农本草经》是相同的;四是在《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更加实用。在《名医别录》中,个别药味之后已附有方剂,这是本草著作中最早附有方剂的体例,为后世本草附方开创了一个良好的实用开端。此外,《名医别录》中记载的药物主治功效,有一些已经超过《神农本草经》,如桂枝可发汗、百部根可止咳等,都是《神农本草经》所没有的,故此书对于研究汉魏六朝的本草学有较重要的实用价值。 《名医别录》不但指导了当时医学家对药物的使用,还直接启发了陶弘景编著《本草经集注》。《本草经集注》共收药物730种,其中《神农本草经》里的365种、《名医别录》里的365种。书中用朱笔写《神农本草经》内容,墨字书写《名医别录》内容,个人见解则用小字注于药物正文之后,使全书出处分明,源流清晰。这也充分说明了《名医别录》的价值所在。 在岁月的长河中,《名医别录》原书早已佚失,甚至有人将《名医别录》和《本草经集注》混为一谈,但其有关内容仍可从后世的《大观本草》《政和本草》中窥知。中医史学专家尚志钧辑校有《名医别录》3卷,得药745种,按三品分类,依《本草经集注》中七情表药物目次为序排列。至今,《名医别录》仍旧是中医药行业重要的参考书目。 (作者供职于武陟县卫生计生委)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