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董 菲 通讯员 席 娜
在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病房楼四楼,远远听到一个女人的哭声,一边抽泣,一边嘴里说着什么,像一个受了委屈的小女孩儿。侧耳细听,几位护士柔声细语地安抚着患者,随后哭声渐弱。由于病区前面有一个大铁门,很遗憾记者没能一探究竟。但是在与病区副主任奈效祯的访谈中,记者获得了答案…… 心系患者疾苦 怀揣民意不言累 1992年从河南医科大学(今为郑州大学医学院)毕业后,奈效祯被分配到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从事精神病的研究和治疗工作。从普通医生成长为该院四病区的“大家长”,一路走来,他经历了太多的刻骨铭心。 与大多数同事一样,奈效祯也曾遭受过精神病患者的拳打脚踢。一名手拿铁丝的精神病患者将一名医生的脸部划伤的情景,至今还清晰地浮现在他的眼前。 奈效祯回忆,当时精神病的治疗手段单一,治疗精神病的药物较少,副作用很大,很多患者在服药之后都变得呆滞或者冲动。作为郑州市唯一的精神病专科医院,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当时的医疗条件非常简陋。初入精神科时,他也曾犹豫彷徨。他说:“最初并不是因为喜爱,只是出于医生的责任。” 为了这份责任,他没有选择离开,一干就是25年。 在奈效祯心里,如何更好地帮助精神病患者康复是他最关心的问题。“很多精神病患者需要终生用药,疾病带给患者的危害是普通人难以想象的,不但折磨着患者,同时也折磨着他们的家人。” 直面精神疾病 消除社会歧视 “我们病区为封闭女病区,收治的患者为重度精神病患者,以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为主,也收治其他比较重的精神病患者。起病年龄阶段一般在20岁左右。”奈效祯顿了顿,强调说,“由于群众和部分患者家属对精神病的认识存在误区,造成患者不能正常遵从医嘱服药,导致病情反复发作,多次住院。因此,积极引导大众正确认识精神病,消除精神病歧视,以及建立完善的家庭和社会康复支持系统显得尤为重要。” 40岁的张宁(化名)是一名重度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幻听的影响下亲手杀死了自己的父母,后来被民警和家人强制送至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治疗。谈起张宁的经历,奈效祯唏嘘不已。 据奈效祯介绍,精神分裂症的主要表现为患者思维紊乱,不能按照一个主题正常与人交流,此类患者习惯生活在自己的虚幻世界中,若不及时治疗,会造成自伤和伤人的危险。张宁住院期间,经常不停地大喊大叫,甚至跟其他病友发生冲突,时常怀疑有人在食物里面下毒害她。经过一系列规范的药物治疗和心理疏导,张宁情绪稳定后回想起自己曾经的行为,感到非常内疚。 奈效祯说,精神病患者不是傻子,他们很清楚自己冲动时的行为。但是,在精神病的影响下,他们对情感的体验不像正常人那么深刻。“即便如此,大多数精神病患者经过系统的治疗和后期康复治疗,基本可以达到临床痊愈,重新回归社会。社会应该给予这一部分精神病患者工作的机会,不能歧视他们。” 无缝隙就医服务 为家庭康复护航 众所周知,精神科医生的问诊要尽可能详细,不仅要专业过硬,还要细致耐心。很多患者和家属不理解,为什么病好了医生还要求患者服药。“大量的精神病研究文献和资料显示,由于精神病的易复发特性,一些患者需要精神专科药物维持治疗,只有这样才能保持病情稳定。对患者来说,不复发就是最大的受益。” 华华(化名)是家里的独生女,近期总是无缘无故发脾气,还时常将自己关在房间里不肯出门。父母感觉异常,于是带她到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精神科咨询。 奈效祯经过和华华的单独交流得知,原来华华因为长得漂亮,学习成绩优秀,一直是家族中的佼佼者。但是工作以后,她一直没有找到满意的结婚对象,加上年龄大了,工作晋升受挫,对她的心理造成不小的影响,引发抑郁症。 经过一系列的检查,在全面了解了华华的身体状况后,奈效祯通过抗抑郁、抗焦虑等药物治疗和耐心的心理疏导,一个月后,华华顺利出院。奈效祯嘱咐华华按时服药,定期复查,同时嘱咐华华的父母在生活中尽量听取华华的意见,切勿过度关注、关爱,适得其反。 “医院主要承担精神病患者急性期的病情控制,患者的康复工作大多是在家里完成的。”奈效祯坦言,“从接诊的那一刻起,就要全面考虑如何更好地帮助患者康复。不仅要让患者家属明白精神病的重要性,还要鼓励患者接受并坚持治疗,这是精神病患者回归社会的前提。” 奈效祯还说,公众和患者家属一定要学会正确认识精神病。首先,要解除对精神病的思想误区,不能“掩耳盗铃”;其次,家属应避免对精神病患者过度关爱,只有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才是硬道理;第三,治疗精神病和治疗高血压病、糖尿病的过程类似,经过规范系统的治疗,病情逐渐缓解,但仍需要坚持服药,保持病情平稳。一般来说,病情复发3次以上,需要5年以上甚至终生服药。 奈效祯坦言,精神科医生成就感最强的时候,不是来自于患者家属的感谢,而是来自于精神病患者逐渐好转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