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 旸
6月16日,由国家“互联网+”领域创新能力建设专项确定的8家“互联网+”领域国家工程实验室之一,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省远程医学中心承办的互联网医疗系统与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在豫揭牌。 这意味着,国内首个互联网医疗领域国家级科技平台正式落户河南,河南也实现医疗卫生领域国家级科研平台的“零”的突破。业内人士分析,这将助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这样一家大型医疗机构的转型发展,很有可能助其成为智能医疗时代的先行者。 奠定严格质控的互联网医疗国家标准 从魏则西事件到互联网医院被叫停,近期,互联网医疗这个并不算太新的医疗新军在发展路上屡遭冲击。“互联网医疗领域还没有一个国家标准和规范,在监管上也存在不少漏洞。”对此,长期从事互联网医疗的河南省远程医学中心主任翟运开表示,互联网医疗关键体系和关键技术的研发及应用,将是互联网医疗系统与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在规范互联网医疗秩序领域的重点工作。 “让互联网医疗更具医疗属性,而不仅仅局限于网络问诊的简单人机对话形式,引导老百姓通过互联网实现有序就医,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医疗。”翟运开说,合理的质控、合理的标准、合理的监管,从患者申请互联网医疗服务到医生为其提供互联网医疗服务,从互联网远程问诊到患者入院就诊,从全程病例追踪到全程质量控制,直捣医疗流程核心环节的互联网医疗需要严格规范,“我们将努力建立各个科室的互联网医疗临床路径,直至逐步完善互联网医疗的团体标准乃至国家标准的制定。” 统计结果显示,目前我国互联网医疗产业已经整合了移动医疗服务商、医疗设备制造商、风险资本、移动运营商、应用开发商、数据公司和保险企业等众多参与者,形成了以可穿戴设备和在线医疗为主的产业格局。近年来,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保持28%以上的增长速度。2015年,我国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达到157.3亿元,同比增长37.98%,用户规模同比增长91.7%。编制互联网医疗服务标准、互联网医院建设技术指南等,有助于其加速发展。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能够在国内大批老牌医院中脱颖而出,正是基于其国内覆盖面最广、技术领先、服务规模最大的远程医疗网络。“医院每年开展远程诊疗15万人次、远程授课230多次。这些医疗大数据将为国家级科研平台提供依据,推出可以临床使用的成套产品,让可穿戴设备用起来更加合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党委副书记赵杰说,互联网医疗系统与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建立后,将逐步完善覆盖“端、网、云、数、智”互联网医疗全程的国家级标准及规范,今后,与互联网医疗有关的一切标准,都有可能是“河南造”。 助力高端智能医疗人才的本土培养 互联网医疗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新兴领域。实验室建成后,将包含互联网医疗终端研发与测试实验室、互联网信息系统研发与测试实验室、互联网医疗标准实验室、医疗数据分析与应用实验室、政策研究中心、互联网医疗数据安全技术实验室、系统集成与应用实验室、临床转化实验室、智能医疗与前沿技术实验室及管理机构,培养本土化的互联网医疗健康大数据、智能终端和可穿戴设备等大产业应用、研究与临床人才。 实验室实行的是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并成立了第一届理事会和第一届技术委员会;独立设置的5600平方米的实验室科研及办公大楼正在升级改造。而“招兵买马”仍然是首要业务。 记者了解到,基于承担前期筹建的河南省远程医学中心,实验室已经拥有20多名教授、副教授、博士、硕士组成的远程医疗工程技术团队,成员涵盖医疗、计算机、软件工程等相关专业。同时,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正在积极与郑州大学医学院携手,探索在省内高校率先开设互联网医疗、智能医疗相关专业,分层次培养本科生、研究生等各类人才。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生物技术与生物信息专家杨胜利在内的11位院士也已成为该实验室第一届技术委员会成员。 在整体规划完毕后,实验室将具备开展相关领域研究、实验的能力,建立比较完善的研发管理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初步建成具有一流工程实验条件、一流工程技术人才、一流管理水平的互联网医疗救治研究与咨询平台。“这将补足河南没有智能医疗领域人才独立培养能力的短板,并通过院士引进、学科带头人引进、中青年技术骨干引进等多种方式,培养高端科研人员和实验人才。”赵杰说。 (下转第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