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晓欢
近日,中山大学前任副校长、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首任院长汪建平又火了,引发网友围观的是他的新作。汪建平给一位患有盲肠癌且腹膜后广泛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主刀手术,8小时手术后顾不上休息,立即伏案足足画了1小时,画出两张精美的“手术图谱”,将手术要点都记录下来,放入患者病程记录之中。(据6月15日《广州日报》) 这两张漂亮的“手术图谱”被众多网友纷纷点赞固然是实属名归,当之无愧。但事实上,我们对此这不应止于点赞。因为手绘“手术图谱”除了好看、震撼,更多的是传达出敬业、用心做事、善思者智等积极意义,这些都值人们进一步思考。 既往事实已经证明这一点。早在2014年,汪建平的医学手绘图就已经走红微博,引来无数人点赞,他本人也被网友誉为“在外科医生中最擅长绘画,在绘画爱好者中最会做手术”。时隔3年,为何“火”的还是汪建平?纵观媒体报道,这些深层原因却未被提及。 在笔者看来,深层原因即汪建平的用心、善思和勤奋。漂亮得犹如教科书般精细的手绘“手术图谱”,实则是汪建平用心工作的“副产品”。换句话说,正是有了用心做事的前提,才会有“副产品”,“副产品”才能如此出彩;反过来,通过画图,医生在术中的思考得到凝练和直观体现,画的过程成为回味梳理、总结提高的过程。与此同时,个体勤奋,不推诿、不拖延,心动配合行动,快速落实,正如汪建平本人所言:“打铁也要趁热,过了时间再来画,一些细节部分就容易忘了。”这样坚持久了,量变自然产生质变,医技和画技就会更加精湛。 当然,不可否认,因“图”而“火”的医生不在少数。如2015年网上广为流传的《聋哑人剖宫产术》漫画的作者——湖南省荣军医院麻醉医生助理姚翔;2016年8~11月,画漫画鼓励断腿男孩儿的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护士丁妙文等,都受到过热捧。但必须承认,漫画不同于手绘“手术图谱”。手绘“手术图谱”不仅具有极强的实际指导意义,还凝练了术者的思考,是医者在临床实践中智慧的结晶,对其他青年医师来说值得借鉴与学习,理应得到更多的重视。 因此,当点赞手绘“手术图谱”带给我们视觉上的惊艳后,更多的是要学习那份对工作的用心、热爱,以及精益求精的执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