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晓欢
6月8日,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医学教育家胡大一教授所写的《日行万步路,护了心脏伤了关节?》一文在微信朋友圈发出后,阅读量迅速超过10万,当日点赞者就达到2000多人。 事实上,从传播主题与时效性上来看,“日行万步对关节的影响”并不是新话题。1年前,微信朋友圈流行“晒步数”,类似的文章层出不穷,为什么唯独胡大一的这篇文章能如此“火爆”呢? 的确,胡大一自身的知名度和业界权威性不容忽视,但是同样应看到的是,在文末评论区,诸多留言有力地回答了这一疑问,如“胡大夫用个人经历给大家讲解了运动的好处”“写真言,留实感”“我原本就怕走路伤了关节,胡教授通过亲身经历,说服了我”等。 再仔细阅读文章内容,也不难发现,胡大一“日行万步路”,一坚持就是17年。2000年,他意识到自己存在健康隐患后,便开始了这一运动;2003年,他患膝关节病,但仍坚持健步走,在无一天懈怠的情况下,反而从中受益,膝关节很少有不适,右后脚跟骨刺引发的疼痛完全消失。 也就是说,胡大一是以鲜活的个体的身份从实践中得出认知,并运用医生的专业知识进行科普教育,如此这般,其观点怎不具有极高的可信度和说服力呢?当前,健康知识的普及存在两个共性问题——“嘴上说、站着看,而不是亲身做、下去干”和“运动式科普”。具体来讲,前者指健康科普知识传道者未必是践行者,甚至言行不一,自然难以服众;后者指健康科普并未科普到位,内化于公众心中,总是止步于搞一次健步走比赛、来一场健康讲座等,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却是形式大于内容。 因此,如果对公众健康有示范作用的医生或健康事业从业者都能像胡大一那样“健康从我做起”,那么,推进公众健康生活方式常态化必将更加顺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