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专版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专版
PDF版查看  第四版:疾病防控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药周刊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八版:杏林
 上一版  
大医应有豪侠气
唐太宗与醋
乌梢蛇
最早的护理专著——《侍疾要语》
吴鞠通与汪廷珍的国医情
养生中的平衡学
1
11 1 2017年6月13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点击目录导航下的PDF版查看可查看PDF版
  大医应有豪侠气
 

□黄新生

    薛立斋、张景岳、李中梓、叶天士……乍一看,历史上的这些医学大师之间似乎毫不相干,其实,在内心深处,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老师,这个老师就是“金元四大家”之一,“补土派”创始人李杲。李杲虽是一名医生,身上却有一股豪侠之气。
    李杲(1180~1251年),字明之,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人,晚年自号东垣老人。李杲生活的年代,蒙古正在大漠中迅速崛起,金国正在衰落乃至灭亡。但这对于少年的李杲没有多大影响,因为他家不缺钱,“世为东垣盛族”,“世居真定,富于金财”。因为家世显赫,李杲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儒学教育,教授李杲的是当时的硕儒王从之(文学家王若虚)、冯叔献(书画家冯璧)和范仲淹的后人范练。名师出高徒,李杲22岁时就已经成为知名儒生。
    虽是儒生,李杲并不是寻章摘句的书呆子,他凭一股豪侠之气,广交天下名士,“所居乡里,名士日造其门”。所谓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李杲也是其一。为了改变家乡教育的落后面貌,他拿出自家的宅地,自费建造了书院。泰和年间(1201~1208年),河北大灾,“民多流亡”。李杲目睹灾民饥寒交迫的悲惨境遇,毅然拿出自己家的存粮赈济灾民,使众多饥民得以活命。
    但是,并不是有钱就可以事事顺心。李杲的母亲得了重病,李杲是至孝之人,“色不满容,夜不解衣”,殷勤侍奉,同时,广出财帛,求医治疗。但事与愿违,医生尚未诊断出疾病,母亲已撒手人寰,李杲痛定思痛,心想,“若遇良医,当力学以志吾过”,“自是始有志于医”。
    经多方打听,李杲得知,当时最有名的医学大师,当数易水老人张元素(字洁古,中医易水学派创始人)。得知此消息后,李杲不惧路途遥远,立刻背井离乡,捐千金拜张元素为师。凭着他扎实深厚的文化功底,经过数年的刻苦学习,李杲“尽得其学”,而且“益加阐发”,在医学造诣上已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处。
    但是,李杲并没有因此就去悬壶济世,他就像隐居民间的大侠一般,从不显露医学上的身手。在他心中,还有更大的理想。公元1202年,李杲向金国政府“进纳得官,监济源税”,也就是通过捐献谷粟等财物,而被任命为济源县(今河南省济源市)的监税官。但李杲的政治抱负并没有实现,因为当时济源传染病大暴发,民不聊生,“彼中民感时行疫厉,俗呼为大头天行”。
    当时的医生,面对这种来势凶猛的传染病束手无策,任由疾病肆虐。在这种情况下,百姓的生命安全都没法保障,更别说税收工作了。面对这种情景,李杲“独恻然于心,废寝食,循流讨源,察标求本”,终于创制一方,名为普济消毒饮,用之大获良效。由于病者甚多,药方效果又很好,人们以为是仙人所传,就将药方雕刻于圆顶石碑之上,以便流传。李杲此举,不仅为挽救济源一带百姓生命做出很大贡献,而且也为后世温病诊治理论的出现提供了临床经验、治疗方法和有效方剂。至今,普济消毒饮仍广泛应用于临床。
    这边传染病救治工作刚刚取得成效,那边蒙古的铁骑已经攻至。为了躲避兵灾,李杲前往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为生计所迫,“遂以医游于公卿间”。因其医术高深,临床治疗“明效大验”。公元1232年,蒙古军围困汴梁达3个月之久,解围之后,城内之人大多患病。当时的医生按照原有经验治病,却并没有什么效果。李杲目睹了整个过程,他认为,这些疾病并非伤寒,而是“大抵在围城中,饮食不节及劳役所伤”。于是他从内伤脾胃立论,以其卓越疗效“通医之名雷动一时,其所济活者,不可遍举。”
    公元1244年以后,元代政局日渐稳定,李杲返回家乡真定。他一边总结医学经验,著书立说,一边物色可靠的徒弟,准备倾囊相授。李杲选徒弟的第一标准是医德。经人推荐,“性行敦朴”的罗天益来到李杲面前。“汝来学觅钱医人乎?学传道医人乎?”李杲问道。“亦传道耳。”罗天益老老实实地回答。从此,罗天益成了李杲的徒弟。与别人收徒弟不同,李杲不但不收学费,而且对徒弟管吃、管喝、管住,并且支付零花钱,只为了徒弟保持良好的医德,不谋取病人的钱财。
    李杲认为,疾病的病因不仅是外邪,也有内伤。无论是外邪还是内伤,都会伤及脾胃,所谓“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治则应扶正,扶正必补脾土,故称补土派。李杲的代表作是《脾胃论》3卷,还有《内外伤辨惑论》3卷、《兰室秘藏》3卷、《东垣试效方》9卷、《活法机要》及《医学发明》等。
    建书院,赈流亡,书生亦有豪侠气;感母疾,拜名师,儒医兼通大宗师。济源小试,普济消毒存良效;汴梁大用,扶正补脾有神功。传道医人,收徒苛严传佳话;铁血丹心,补中益气后人宗。乱世之中,李杲堪为杏林之中侠之大者。
    (作者供职于武陟县卫生计生委)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