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洛阳周刊
PDF版查看  第四版:卫生监督
PDF版查看  第五版:基层卫生
PDF版查看  第六版:乡村视角
PDF版查看  第七版:诊治参考
PDF版查看  第八版:乡医课堂
 
第三版:洛阳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王晓阳先进事迹很感人 报告会上“泪点”多
他把患者当亲人
医生张书清的一次普通接诊
洛宁县“三城联创”掀高潮
医者的接力 精神的传承
“无烟日”宣传热洛阳
1
11 1 2017年6月8日 星期四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点击目录导航下的PDF版查看可查看PDF版
  医者的接力 精神的传承
 

医者的接力 精神的传承
□郑建新

    沿栾川县旧祖公路向西4公里,便来到了罗村。过了一条小河,再沿着“之”字形小路向上走,就来到了我的出生地——小西沟。
    如今的小西沟已无人涉足,老家的院子里杂草丛生,老旧的几间土墙瓦房满是苔藓和蛛网,院里的葡萄树已不复存在,老沙梨树只剩下朽木疙瘩……恍惚间,我仿佛又看到了爷爷和爸爸的身影,他们的故事激励着我们郑家的后人。
爷爷郑申“众望较高”
    我没有见过爷爷,但是当地流传着不少关于他的故事。
    听老辈人讲,爷爷郑申出生于1911年。他聪明好学,心灵手巧,看什么会什么,做什么像什么,年轻时曾经到洛阳平乐学过“手法正骨”手艺。栾川县卫生志记载他是民国年间有名的骨科中医,“行医于民间”。只要有病患需要,他不管山高沟深、冰霜雷雨、严寒酷暑,都会在第一时间赶去医治。百姓评价其——“众望较高”。
    姑姑说,在那缺医少药的年代,针灸疗法是最传统的医治手段,爷爷利用针灸治愈过许多病人。为了熟练掌握正骨的技术,爷爷用布把麻秆包起来,再把麻秆折断,然后再将包裹的麻秆对接起来,反复练习手感和技巧。姑姑曾记得,一名老年男性患者腰摔坏了,不会动弹,被抬到家里让爷爷医治。爷爷找来七八个年轻人,用白布一头固定病人腋下,另一头固定其双踝,命年轻人两端牵引。当时,病人痛得直叫唤,家属不敢正眼看,只怕把人给废了。没多久,病人就下地走路了……
    一次,家里来了两个外姓人,想跟爷爷学正骨的手艺。爷爷毫无保留地教他们,让徒弟蒙上眼睛把捡来的凌乱尸骨按解剖学位置摆放好,否则不准吃饭……爷爷对待家里人同样严厉,平时不定时抽查作业。爸爸和4个姑姑平时都不敢多说话,更不敢当面“儿戏”,学习都很用功。
    天有不测风云。爷爷脖子上的肿瘤不经意间由小变大,身体也渐渐消瘦,经过治疗仍不见好转。后来肿瘤越来越大,疼痛难耐,爷爷终因无药可医离世,当时他才47岁。
父亲郑书典处处留心医学知识
    从我记事起,父亲郑书典就在陶湾公社卫生院工作。1928年出生的他,受爷爷的影响,很早就到洛阳正骨医院学习郭氏正骨医术,是当地有名的中医骨科医生。
    在我的记忆里,1951年参加工作的父亲,在1969年以前很少回家。他曾辗转东湾水库、陆浑水库、故县水库以及偃师、卢氏等地工作,曾获得过很多奖励,出席过全省积极分子代表大会。
    1969年,父亲从其他行政单位调任栾川县狮子庙卫生院任院长。
    父亲爱学习的好习惯走到哪儿带到哪儿。他处处留心医学知识以及民间药方、偏方,看了许多医学方面的书籍,记了好厚一摞子笔记,直到退休后仍在记笔记。急用时,他甚至把香烟的包装纸订起来当记录本。
    1990年,父亲突然得了一场大病,高热不退,不省人事,转到县人民医院被诊断为流行性乙型脑炎,3天后才慢慢苏醒。经过治疗,父亲算是保住了一条命,他是当年多例乙脑患者中唯一存活时间长、后遗症轻的人。那场大病之后,他消瘦下来,行动起来不像从前,苍老了许多……但他时常惦念着他的病人,只要母亲稍不留意,他就背地里拦辆摩托车看望他的病人,还带一些自采的中草药给患者,开药方也从不收钱。一次,外乡姐姐家的邻居小腿骨折,托姐姐把我父亲请去诊治,治好后,又托姐姐送来300元钱,以表心意。父亲把钱退了回去,并记录在他的“本子”上。
    在父亲的日记里有这样一段话:能叫病人少花钱或不花钱是最好的,山里人挣个钱不容易。我还挣着工资,虽不够花,但是比农民强,山里人不容易……
    2002年冬天,父亲离开了人世。
我是一名自豪的接种医生
    1987年,我到栾川县卫校学习,毕业后在路边自家的房子里开起了诊所。后来,父亲将罗村的计划免疫工作交给了我,由我义务为周边的孩子进行预防接种。直到1998年,我才被安排到狮子庙卫生院工作。2005年,我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这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医者。
    2006年,因工作需要,我被调到卫生院防疫科工作,负责传染病防治、预防接种、村医管理等工作。深山区里,人们居住分散,规范接种工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经过深思熟虑,我们请示了县疾控中心后,率先将接种工作下放到村卫生室。为了让村医熟练掌握接种技术,我们聘请县级接种医生来狮子庙授课,让所有接种村医到卫生院轮训,持证上岗。经过半年时间的培训,17个村级接种医生熟悉了工作职能,实现了适龄儿童就近接种的目标,方便了山区群众。
    群众方便了,卫生院的工作反而更多了。疫苗的领发、日常督导、信息录入等工作一刻也不能放松,忙时我们要加班到深夜。2007年年底,大雪封山,路滑难行,路上没有汽车通行。几个偏远的村医没法领取疫苗,我就骑着摩托车前往30公里以外的坡前村、三官庙村、孤山村送疫苗。一路上摩托车不听使唤,我用双脚在结冰的路面上支撑滑行,3个地方足足让我跑了一天时间,几次险些连人带车栽进深沟……
    近百年来,爷爷、父亲和我都生活在狮子庙的深山沟里,经历了洛阳山区医疗卫生的时代变迁,见证了山区民众从“缺医无药”到医药卫生政策落实的全过程。同时,我们弘扬了祖国医学的时代文化,也传承着“中医骨科”“手法正骨”以及“卫生防疫”的行业精神,当属真正“行医于民间”的医者。
    (作者供职于栾川县狮子庙中心卫生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