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30日是端午节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其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端阳节。
端午是一场“爱国卫生运动”
对于爱国卫生运动,大家都很熟悉,从“除四害”到创建卫生城镇,人们一直把“卫生工作与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结合起来”。每到端午,许多地方都会开展“爱国卫生月”相关活动,培养讲卫生、爱清洁的社会风尚。在古代,端午就是一个“卫生节”。其实,端午与爱国卫生运动早已结下不解之缘,其文化精髓或许可以被诠释为“爱国、卫生、运动”,具体内容且听笔者细细讲道来。 “舌尖上的端午”,把食物和中国人的民族精神传承结合在一起。千百年来,端午的缕缕粽香里始终散发着一种爱国情怀,历久弥香。“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在人们心里,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屈原永远是爱国主义旗帜的伟大旗手,在“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等不朽诗句中,延续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火种。爱国,是端午的一个文化符号,是一种精神信仰。 “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农历五月初五,被古人认为是“恶月”,充满瘟疫之气。有邪就要辟。于是,人们选择在“五月初五”端午之时,采取各种措施保护自身健康,这被认为是一种卫生防疫运动。菖蒲,形似一柄长剑,是端午“斩妖除魔”的利器,与艾蒿一样有着芬芳的气味,可以净化空气、防疫祛毒;涂抹或喷洒雄黄酒,可以消毒杀菌;佩戴香囊,可以爽身驱虫。周作人就曾在《端午》中写道:“蒲剑艾旗忙半日,分来香袋与香球。雄黄额上书王字,喜得人称老虎头。” 过节,就是图个热闹,划龙舟是端午节庆祝活动的高潮。从中医角度来说,“端午时节是一年中阳气至盛的阶段,天气较为闷热,人体生理气血运行不顺,容易烦躁忧郁、心悸胸闷。”此时,人们应适当加强运动,划龙舟可以畅通全身气血,调节新陈代谢,忧郁的情绪也能随之化解。 “爱国、卫生、运动”,这也算是笔者对端午文化精髓的一种理解吧! (张辉祥)
餐桌上的“常客”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端午节即将来临,这时吃什么更有益健康?粽子、大蒜陆续登场,逐渐成为人们餐桌上的“常客”。 粽子:好吃但不能多吃 端午食粽的习俗,全国各地都在沿袭。 粽子是我国的传统美食,味道虽好,但是为高热量食物,下列人群食用粽子时应当注意: 幼儿和老年人 粽子是幼儿喜欢吃的食物,但是他们的消化系统稚嫩,粽子又多由糯米制成,营养成分比较单一,而且热量高,食用过多容易导致消化不良,甚至肥胖。因此,幼儿不宜过多食用粽子。老年人胃肠功能较差,容易发生消化不良。粽子的糖和脂肪含量较高,老年人吃多了不仅会导致消化不良,还会诱发高脂血症等。 胃病患者 胃病患者本来食欲就差,糯米在胃内停留时间较长,会刺激胃酸分泌,使慢性胃病、胃溃疡患者的病情加重。 糖尿病患者 糯米属血糖指数最高的食品之一。糖尿病患者应时刻注意控制总热量的摄入,以防血糖突然升高。 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痛风患者 咸粽子盐的含量较高;肉、鱼粽子以及海鲜粽子的脂肪含量高;肉、蛋粽子的蛋白质含量高,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痛风患者不宜多吃。 此外,胆结石、胆囊炎和胰腺炎患者尽量不要吃肉、蛋粽子;体重超重者不宜多吃粽子。 吃粽子时,人们可以搭配茶水,帮助吞咽和消化,还要注意摄取青菜和水果,保证营养均衡。制作粽子时,人们可以在糯米中加一些薏仁;吃完粽子后,可以喝一些无油脂的蔬菜汤以帮助消化。 大蒜:每天食用三四瓣 大蒜辛辣,有刺激性气味,可食用或供调味,亦可入药,深受大众喜爱。大蒜能行滞气,暖脾胃,解毒,杀虫,可用于饮食积滞、脘腹冷痛、水肿胀满、泄泻、痢疾、疟疾、蛇虫咬伤等的治疗。 大蒜具有较强的保健作用,可强力杀菌,防治肿瘤,排毒清肠,降低血糖、预防糖尿病,防治心脑血管疾病,保护肝功能,改善因肾气不足引发的浑身无力,预防感冒。 此外,大蒜具有一定的减肥效果。韩国相关研究指出,大蒜不仅具有抗癌、抗菌效果,在控制肥胖方面也具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不过,大蒜虽好,却不能贪吃,阴虚火旺,患有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肾炎、心脏病和便秘的人不宜多吃。专家建议,每天食用三四瓣蒜比较科学,但不能空腹食用,也不可与蜂蜜同时食用。 在生活中,不少人很怕吃大蒜,因为每次吃完嘴里都有一股蒜味儿,而且久久不散。这里给大家推荐一个好方法:吃完大蒜后喝一杯牛奶,牛奶中的蛋白质会与大蒜发生反应,能够有效除掉蒜味。 (据国家级名老中医崔公让著《中华饮食文化与健康》)
青青蒲剑悬端午
端午,漫步在乡间的沟渠溪畔,你会看到水中一丛丛生机盎然、青翠碧绿的菖蒲。微风吹过,清香缕缕,沁人肺腑。这份点缀在端午中的绿意,渲染着一种人生态度:正直、纯洁。 菖蒲,因叶形似剑,又称蒲剑。端午时近夏至,暑气、疫病渐多,古人认为这是瘟神、疫鬼出没所致。而菖蒲叶似利剑,可斩妖除魔,所以人们将菖蒲高悬门楣,起到震慑鬼魂、消除邪气的作用,如“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悬蒲剑,是端午的一个重要习俗。 菖蒲香气馥郁,具有祛疫益智、强身健体的功效。《本草纲目》载:“菖蒲酒治三十六风,一十二痹,通血脉,治骨痿,久服耳目聪明。”端午节畅饮菖蒲酒,更是民间盛行的习俗。唐朝诗人殷尧藩在《端午日》中吟道:“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菖蒲酒寄托了作者祈求平安健康的愿望。 仗持蒲剑当空舞,自然会联想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的屈原。菖蒲“渍以清水,置盆中,可数十年不枯”,与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不屈不挠的精神一脉相承;菖蒲“忍寒苦,安淡泊,与清泉白石为伍”的品质,就是屈原“性洁,一日三濯缨”的人格写照。 青青蒲剑悬端午,传承了2000多年的浩然正气,铸就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 (张春波)
香附
□黄新生
香附 □黄新生
踏莎行草香附衣, 杜鹃声里春寒闭。 气病总司平辛苦, 妇科主帅焦肝脾。 月候以时心何郁, 胎元永固气顺怡。 章华台南莎草齐, 雀头香窜潇湘意。 注:香附,又名香附子、雀头香,是莎草科莎草属植物莎草的根茎。香附味辛、微苦、甘,性平,归肝、脾、三焦经;具有理气解郁、止痛调经、安胎的功效;主治胁肋胀痛、乳房胀痛、疝气疼痛、月经不调、行经腹痛、崩漏带下、胎动不安等。李时珍称其为“乃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也”。香附还是端午节人们佩戴的香囊中必不可少的中草药呢! 佩戴香囊,取其芬芳,这是流传已久的端午习俗。香囊内胆含有佩兰、白芷、关防风、桂花、石菖蒲、广藿香、苍术、香茅、香附、甘松、丁香、郁金、金银花、荆芥、玄参、木香等20多种中草药,能够辟邪驱瘟、防病健体。 (作者供职于武陟县卫生计生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