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永胜 通讯员 牛 然 刘 冰 谢雅敏
南丁格尔说:“护理工作是一门艺术,护士要有一颗同情的心和一双愿意工作的手。”在护士节,记者走近这些白衣天使,倾听他们的故事,看他们如何为生命尽心尽责——
男护士:一双有力的大手 在河南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有3名男护士。他们人数虽然少但是发挥着重要作用,伏帅就是其中一员。 伏帅从学校毕业后自告奋勇地应聘到急诊科,他逐渐适应了高强度的工作,成为一名成熟的护士。 “我们能熬夜,善于使用仪器,在体力上有优势,能承担更多的护理工作。”伏帅说。 该院急诊科的一名女护士说,在为病情危重的患者翻身等重体力护理上,女护士就显得比较吃力。但伏帅凭借他那双大而有力的手,就能解决问题。 很少人知道,这双有力量的手曾经受过伤。一次,伏帅和同事从6楼往下抬一名体重170多斤(一斤=500克)的患者,由于楼道过窄,用时较长,等伏帅把患者抬上救护车上时,他才发现自己的左手拉伤了,长时间使不上劲儿。 助产士:一双充满母爱的“暖手” “保持这样的状态,长吸一口气,然后憋气,马上用力!”“加油,孩子就要出来了,您是最棒的妈妈!”5月11日上午,洛阳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产科主管护师、助产士翟小丽正在为产妇“打气”。随着一声啼哭,又一个小生命经翟小丽之手顺利出生。 翟小丽松了一口气,从进分娩室到现在,她已在产妇身边守护了数个小时。翟小丽顾不上擦去头上的汗珠,熟练地剪断脐带……随后,翟小丽小心翼翼地为孩子称重、量身长,并将孩子抱到产妇身边。 “恭喜您,是一名女婴,抱抱宝宝吧!”翟小丽把孩子放在产妇胸口,让新生儿感受到母亲的温暖。这是翟小丽当天接生的第五个孩子。 翟小丽1998年进入该中心工作,19年来,一直兢兢业业。每天8时,她准时到单位接班,然后详细询问每个产妇的身体状况,了解产妇的心理状态,这些都是她每天必做的功课。由于每名产妇的身体素质不同,要想让分娩顺利进行,需要助产士拥有丰富的经验和足够的耐心。 从8时到18时,翟小丽每天都在不停地忙碌着。随着“两孩时代”的到来,她就更加忙碌了…… “分娩人数及高龄产妇的增多,要求我们行动更迅速、动作更麻利,毕竟我们手里掌握着两条人命。”翟小丽说,“虽然经历了太多孩子的出生,但每次接生都能感受到幸福和快乐。” 说话间,翟小丽不经意间伸出手。记者看到,这是一双纤细温柔的手,没有戒指、不涂指甲油,朴实无华。正是这双充满母爱的手,让新生儿感受到世上最初的爱。 急诊护士:一双救命的“快手” 在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区医院急诊科,每天都上演着一场场同死神的“战争”。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有一个手脚麻利、语速极快的“指挥官”——急诊科护士长杨艳莉。 2002年,杨艳莉调入急诊科,她在这里已经坚守了15年。她快速反应、有效处置,为患者争取更多的“黄金抢救时间”。去年,她荣获“河南最美护士”称号,也是洛阳市唯一的入选者。荣誉的背后,是她练就了过硬的业务技能。 “快点儿,快来接患者……”听到喊声,杨艳莉迅速冲到屋外。只见一名12岁男孩躺在担架车上,处于嗜睡状态,嘴角有大量呕吐物。这个男孩是药物中毒,需要马上洗胃。 杨艳莉把医务人员分成3组:一组负责洗胃;一组负责维护静脉通路,推注解毒药物;一组负责监测生命体征,并完善抽血、化验等相关检查……一切都在紧张有序地进行着。在大家的密切配合下,男孩最终脱险。 杨艳莉刚松了一口气,这时,她的耳边传来声音:“快点儿,护士长,一个病人不让插管,不配合洗胃。”一名年轻护士焦急地喊道。杨艳莉迅速来到患者旁边,耐心地与患者沟通,不一会儿就熟练地把胃管插入患者体内,让在场的年轻护士们敬佩不已。 “抢救,就是分秒必争。多节省一秒,就为患者赢得了生存机会。”杨艳莉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