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冯金灿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超过300万例,平均每分钟有6人被诊断为癌症。预计到2020年,我国每年的癌症死亡总人数将达到300万。按照人均期望寿命计算,中国人一生患癌症的概率为22%。面对这种严峻的肿瘤发病形势,普及公众抗癌知识、加强规范化治疗,对肿瘤防治工作有着重要推动作用。 4月15日~21日是第23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今年的活动主题为“科学抗癌,关爱生命”。河南省人民医院肿瘤内科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癌症并非不治之症,关键在于治疗的早晚。可谓“早治疗不如早预防”。若您年过四十,该做肿瘤体检了。
癌症是慢性病 治疗要有新思路 “癌症患者应该认识到癌是一种慢性病。”河南省人民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周云说,一般来说,从正常细胞到癌细胞,再到癌症,最快要5年时间,通常需要一二十年。所以说,癌症的本质只是一类慢性病。手术切除、化疗、放疗是肿瘤传统治疗的“三板斧”。其实,这3种治疗方式是“三光”对策,目的是“杀光”癌细胞,但在杀灭癌细胞的同时也会不可避免地损伤人体正常的细胞,可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这也是很多癌症患者经治疗后很快去世的原因。治疗癌症,一定要有新思路——坚持“消灭与改造并举”的策略。“改造”包括“改造”癌细胞,“改造”微环境和机体,让患者长久而开心地活着。 河南省人民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医师高天慧说,目前,他们发现很多情况下对待癌细胞不一定要“赶尽杀绝”,有时也可以促使其“改邪归正”,经过改变生活环境来诱导细胞进一步分化。这就像“问题孩子”在一定方法的“调教”下,可以“改邪归正”,使癌症的坏细胞转化成接近正常细胞;而诱导分化的同时,也促使了癌症细胞进入正常的自我死亡程序而自然死亡,这叫“诱导凋亡”,因为通常情况下癌细胞是很难自然死亡的。这也就成为治疗癌症的一条新思路。
防癌体检与一般的健康体检有区别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指出,只有10%~30%的癌症可以归结为基因突变,接近90%的癌症与环境因素、食品卫生、慢性感染、生活方式等有关。 那么,应如何预防肿瘤?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注重日常的养生保健,适当地食用保健品,可以提高免疫力,预防肿瘤。 河南省人民医院肿瘤内科副主任仓顺东说,除了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外,体检和筛查是提前发现癌症隐患的好办法。不过,要注意的是,普通的健康体检和防癌体检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大家要区别对待。防癌体检是由肿瘤专科医生来完成,他们对肿瘤的认知程度更高,除常规体检外,肿瘤体检项目是由专业检测手段组成的,其目的是为除发现身体内部存在的肿瘤外,对于癌症有关的病因、癌前疾病进行检测,预防肿瘤的发生。一般情况下,从40岁开始,要重视对肿瘤的健康体检。 仓顺东说,我国癌症发病率接近世界水平,但死亡率高于世界水平,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国癌症发现较多处于中晚期。当务之急,是将防癌体检纳入医保,实现癌症的早发现、早治疗,把肿瘤消灭在萌芽状态。 周云建议,加强肿瘤防治工作,要加强对抗癌协会等组织的支持,加大肿瘤防治工作投入力度。各医疗机构要把肿瘤作为与心脑血管疾病同等重要的疾病,高度重视,提高防治技术水平,坚持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
走出对癌症的认识误区
可以通过不吃东西把肿瘤细胞饿死?喜欢吃酸的容易致癌?关于癌症,众说纷纭,大家是满腹疑团。据周云介绍,癌症并非不治之症,科学面对癌症,关键要走出一些常见的认识误区。 误区1:不吃东西“饿死”癌细胞 有人认为,不吃东西可以让肿瘤细胞没有能量生长,继而“饿死”癌细胞。 周云认为,不管是癌细胞还是正常细胞,葡萄糖都是它们主要的营养成分。但葡萄糖不能自由进入细胞,必须依靠细胞膜上的葡萄糖运载体(GLUT)进行转运。 “饥饿疗法”的设想是:通过抑制葡萄糖运载体影响肿瘤细胞的能量供应,从而“饿死”肿瘤细胞。而“饥饿疗法”也有局限性,它在抑制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干扰正常细胞的能量代谢,影响体内正常细胞的生长和保护作用,使免疫力下降,增加感染的风险。 误区2:切除肿瘤即可痊愈 面对癌症,一些癌友认为,手术切除肿瘤后就意味着癌症解除,因而会积极要求医生为其开展手术治疗。 周云说,治疗肿瘤并非开刀切除就能痊愈那么简单。从理论上讲,不管是恶性肿瘤还是良性肿瘤,在切除后都会有复发的可能。良性肿瘤的复发对人体的危害性可能会小一些,而恶性肿瘤的复发对人体的危害就很严重。因此,手术切除肿瘤以后,一定要继续进行其他方式的治疗,要改变适应肿瘤生长的内环境,达到治愈目的。 误区3:喜欢吃酸更容易患癌 有人认为,酸性体质者更容易患癌。 周云说,目前,并没有充足的证据表明饮食会影响整个身体的pH值(氢离子浓度指数)或是对患癌产生显著影响。食物有酸碱性之分。我们的血液通常呈弱碱性,肾脏负责调节其酸碱度,而血液的酸碱度并不会因所吃的食物而发生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