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送子观音”,还是“知心姐姐” ——记洛阳市第九届“十大女杰”、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生殖医学中心主任王芳 本报记者 刘永胜 通讯员 路书斋 文/图

坐诊中的王芳

王芳被评为洛阳市第九届“十大女杰”

王芳(中排左五)和同事们的“全家福”
她是中共党员,河南省卫生计生行业“三八红旗手”,洛阳市“三八红旗手”;同时,她还是主任医师,新乡医学院兼职教授,河南省医学会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洛阳市医学会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但在患者心中,她是“送子观音”,更是“知心姐姐”。 她叫王芳,今年49岁,是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生殖医学中心主任。近日,洛阳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和市妇联表彰了洛阳市第九届“十大女杰”,王芳榜上有名。 精研医术,赢得“送子观音”美誉 “王芳连续多年被医院评为‘拔尖人才’,是我们医院的‘名片’之一!”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院长李亚伟说。 从医27年来,王芳精诚为医,勤勉奉献,凭借良好的医德、满腔的热情和精湛的技术让许多不孕不育患者圆梦成功。 1990年从新疆医学院临床医学系毕业后,王芳被分配到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工作。2004年,王芳从一名优秀的妇产科专家调任生殖医学中心负责人。当时,生殖医学有着严格的资格认证,并且在省内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许多患者对此项技术还不了解。 当时,由于相关专业人员严重缺乏,王芳兼做门诊、B超诊断、手术等工作。她每天都忙碌在不同的岗位上,曾经连续3个月没有休息过一天。为了早日获准开展试管婴儿技术,王芳除了坚持每天在门诊坐诊外,还要带教年轻医师。她利用休息时间,跑遍各县(市、区)的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站,向基层的妇产科医生讲解不孕不育方面的专业知识;与街道办事处联合开展妇女生殖保健知识讲座,坚持每周举办一次不孕不育及辅助生殖技术知识免费宣教活动。历经4年的不懈努力,加上几千个病例的积累,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于2008年通过国家验收,成为我省首家获准开展试管婴儿技术的地市级医院,同时填补了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三类技术的空白。 目前,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人工授精、试管婴儿的成功率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为患者送去了福音,培养了一批医德高尚、业务精湛的专业技术人才,成为洛阳市拥有高技术人才最多的生殖医学中心,并对市属兄弟单位和基层医院开展对口帮扶。2016年,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门诊量近8万人次,完成试管婴儿手术2000余例、人工授精手术600例,成功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成为洛阳市乃至豫西地区生殖医学专业的排头兵,吸引了洛阳周边以及陕西、山西、江苏、广州、新疆等地的不孕不育患者。 开导有方,被患者和同事称为“知心姐姐” “王主任柔美从容,她不仅是我们的学科带头人,更是患者和同事眼里的‘知心姐姐’!”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周文静这样评价王芳。 每天上午是王芳最忙的时候,自动挂号机前排起长龙,候诊区座无虚席。王芳一上班,患者立刻把她围住。王芳耐心地给患者讲解,简洁明了,没有丝毫敷衍。 有个患者因没有成功怀孕,坐在诊室里抹眼泪。王芳温柔地为患者拭去眼泪,轻轻地拍着她的肩膀说:“别哭了,我心里也难受。你还年轻,不能放弃,咱们改改方案,继续努力。”王芳喃喃细语,温温入耳,像长辈安慰年幼的孩子,像朋友间的相互抚慰。无数患者在这样的关怀中获得成功,感激王芳的陪伴和鼓励。 周文静说:“幸运儿总是大多数,成功怀孕的患者是高兴的,也是紧张的,但是‘万里长征’才刚刚开始。接下来,可能需要反复抽血观察胚胎的发育情况,还要检查胎儿是否发育正常等。王主任一遍一遍地告诉患者每个过程都是琐碎的、重要的,让大家充满信心和耐心。无论工作多么繁忙,王主任都不发牢骚。即使遇到难缠的患者,王主任也会耐心地与其交流,直到患者满意为止。如果偶尔说话大声了,王主任又会自责说‘患者大老远跑来了,也不容易,我不应该这样说话’。王主任就是这样宽厚仁慈,让人心生敬畏。” “她是大家心目中的家长!”周文静说,“在生殖医学中心,王主任总是想办法照顾每个人。有人生病了,王主任会让其好好休息,或者询问‘要不要找大夫看看’。有人需要出去学习深造,只要条件允许,王主任就会大力支持。临床处理问题,大家的意见不同,王主任会在科室的周会上提出来,大家各抒己见,得出结论,取其精华。很多时候,可能是患者需要处理或科室工作琐碎,王主任作为‘一家之长’,总是‘磨磨蹭蹭’走得最晚。第二天,她会说哪个诊室的门没有上锁、哪个诊室的空调没有关等,让大家牢记在心,下次不要再出现这种情况。” 精修医德,让特殊患者如沐春风 “找王芳就诊的患者都有她的电话号码,以便随时咨询和预约!”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化莉说。 为了更好地服务患者,王芳每天都主动利用休息时间坚持《好大夫在线》网上答疑,每年都要解答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的上千次提问。为了不让远道而来的患者多跑路,她牺牲节假日与家人团聚的时间,加班加点坐诊和手术,每天都工作到很晚才回家。王芳了解不孕不育患者所承受的巨大精神压力,为此她经常告诉身边的同事“对待患者要换位思考,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尽力减轻他们的精神负担和心理负担”。为了让这个特殊群体有更好的就医感受,科室建立了“联络员”制度,让每个患者都有在医院里有熟人的感觉;“一对一”建病历制度,让患者充分了解自己的病情,同时更好地保护了隐私;建立“好孕宝宝”微信群,让准妈妈们“以身说法”,为怀孕失败的患者鼓劲儿。 一对农村夫妇从结婚1年多开始看病,每看到一个不孕不育广告都去看病,8年间花光了家中的积蓄,最终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找到王芳。经过王芳及科室人员的共同努力,这对夫妇4个月后就怀上了宝宝,而且只花了几百元。儿子出生后,患者专程抱着孩子来到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为王芳及科室人员送来了锦旗。 还有一位32岁的患者,16岁时因为卵巢囊肿切除了一侧卵巢,婚后又因为工作不稳定做了两次人工流产手术,等到30岁准备要孩子时却怀不上。经过王芳的精准治疗,患者3个月后就怀上了双胞胎宝宝。孩子出生后,患者一家人高兴地抱着孩子来到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表示感谢。类似的事情经常发生。 王芳说:“既然选择为他人奉献的职业,既然承担挽救家庭、创造生命的责任,我会坚持用真诚、细致、规范、专业的服务为不孕不育患者送去更多的希冀和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