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俊田
黄疸概括了现代医学所说的急慢性黄疸型肝炎、急慢性肝硬化、肝萎缩以及阻塞性黃疸等。黄疸不是单纯的疾病,而是肝脏损伤、胆液不循常规而致。 急性黄疸型肝炎,肢困乏力,恶心欲呕,发热恶寒,体温38~40摄氏度,在这段时间内未出现目黄、尿黄赤,往往会被误诊为重型感冒等;慢性黄疸型肝炎,因长期腹胀、食欲不振等,会被误诊为消化不良等,待出现两眼巩膜黄染、尿黄才能做出正确诊断。患者脏器色露于外,说明该脏器严重损伤或功能受损,是脏气欲绝的先兆。如急性肝萎缩、坏死性肝硬化等。 急慢性黄疸多为湿热蕴蒸而发黄。慢性黄疸为慢性肝炎、肝硬化等。除肝萎缩外,肝脏均有不同程度的肝肿大,或胰腺肿瘤、胆囊、胆管结石形成胆管梗阻等。这几种病症,导致患者颜面、两眼巩膜、口腔黏膜和舌下黏膜及舌系带、皮肤、尿液均发黄,血清胆红素、谷丙转氨酶等均增高。但是阻塞性黄疸最典型的特征是大便呈灰白色。若患者长期食用胡萝卜、橘子、南瓜、蚕豆等,虽然颜面、皮肤和两手掌均发黄,但是两眼巩膜不黄,尿无黄染,谷丙转氨酶、血清胆红素均在正常范围内,不属于病态;停止食用胡萝卜、橘子等,黄色自动消失。 一、阳黄:发病急,身发热,烦躁不安,病程短,预后良好。阳黄分为热重于湿、湿重于热、湿热并重和急性肝坏死、肝硬化等。 (一)热重于湿:上腹满胀痛,逐日加重。其疼痛出现在剑突下右侧,恶心欲吐,发热,心烦不安,两眼巩膜、口腔上腭、舌下黏膜、舌系带以及颜面和全身皮肤发黄。黄色鲜明如橘皮色,尿黄赤如浓茶水样,大便干,体温39摄氏度以上。肝功能化验结果显示,血清胆红素、谷丙转氨酶等均有增高等,呈阳性体征。脉弦数,舌质红,舌苔腻干或发黄。这是湿热蕴蒸、里热炽盛化燥伤津所致。治疗时,宜清热解毒利湿,佐以攻下保津。 处方:茵陈蒿汤加减。 茵陈30克,黄柏2克,栀子10克,黄芩10克,天花粉15克,柴胡12克,白芍药15克,玄参15克,生地黄15克,猪苓15克,滑石15克,大黄30克,芒硝(冲服)12克。共1剂。水煎两次,药液混合,取澄清液约1000毫升,早、中、晩饭前各服药1次。服药后腹泻两三次。上药去大黄,继续服用芒硝。 (二)湿热并重:上腹隐痛,不思饮食,恶心欲呕吐,两眼巩膜、颜面、口腔上腭、舌下黏膜、舌系带以及全身皮肤均发黄,黄色鲜明如橘皮色。发热,体温38摄氏度左右。肝在剑突下可以触及,边清,压痛明显。谷丙转氨酶、血清胆红素等均有增高。舌质红,苔薄微腻。此乃湿热内存,弥漫三焦,升清降浊失职,湿邪停留。 治疗:宜清热利湿。方用甘露消毒丹加减。 处方:茵陈30克,白芍药12克,藿香12克,黄芩12克,川厚朴10克,滑石12克,黄柏12克,天花粉15克,木通12克,紫豆蔻10克,砂仁10克。水煎两次,药液混合,取澄清液1000毫升,早、中、晚饭前各服药1次。 (三)湿重于热:肢困乏力,右肋下隐痛,上腹胀满,不思饮食,两眼巩膜黄染,口腔上腭、舌下黏膜、舌系带均呈黃色,颜面和全身皮肤发黄,尿黄如浓茶水样。肝区有叩击性疼痛,肝在右乳中线可触及,质软边清。谷丙转氨酶、血清胆红素和其他指标均有增高。体温37摄氏度左右。脉缓,舌苔薄腻。这是湿遏中阳,湿浊之气不化。治宜健脾利湿,佐以化浊。方用茵陈五苓散加减。 茵陈30克,桂枝10克,苍术12克,猪苓12克,木通10克,滑石12克,泽泻12克,砂仁10克,紫蔻仁10克,郁金10克,天花粉12克,土茯苓30克。水煎2次,药液混合,取澄清液约1000毫升,分3次,早中晚饭前各服一次。 (四)急黄:急黄发病急骤,两眼巩膜黄染,口腔上腭、舌下黏膜、舌系带、颜面和全身皮肤均发黄,逐渐加深,黄色鲜明如金色,脘腹胀满,尿黄如酱油色,高热,烦躁不安,大便干结。体温39摄氏度以上。脉弦数,舌质红绛,苔黄燥;或有口鼻出血,大便为柏油样黑便。这是热邪化火,热邪营血。 治疗:宜清营泻火,解毒凉血。方用犀角地黄汤加减。 处方:犀角粉10克(分3次冲服),黄连12克,栀子15克,茵陈50克,金银花30克,连翘20克,生地黄20克,白芍药12克,牡丹皮12克,甘草10克。水煎2次,药液混合,取澄清液,每10分钟灌服10毫升,日夜兼服,加服安宫牛黄丸,每次半粒,每日服药4次。 (五)亚急性肝坏死:慢性内出血,呈嗜睡状态,皮肤无黄染。脉微细,但欲寐。在这样的情况下很难发现病理阳性体征,唯有检查肝功能等才能获得病理阳性,方可证实肝坏死、内出血等。 像这样的病例,我只遇到过3例,20世纪50年代、70年代、80年代各1例,无一例生存。最后一例转到一家医院,检查肝功能才被明确诊断为肝功能衰竭,内出血而死亡。 (六)阻塞性黄疸:多见于胰腺肿瘤,发病即腹胀不适或右上腹隐痛,不欲进食,相继出现黄疸,两眼和颜面皮肤发黄如金,尿黄逐渐加深如酱油色,大便呈灰白色。其特点是右上腹疼痛并向右肩和右侧背部放射。 二、阴黄:发病缓慢,患者多安静,一般很难说清病史,长期腹胀不欲进食,肢困乏力。在此情况下,患者会被误诊为消化不良,造成误治。只有出现黄疸时才能明确诊断。此病病程较长,与阳黄相对而言,被称为阴黄。阴黄符合现代医学所说的慢性肝硬化,其病情复杂,缠绵难愈,肝区隐痛,颜面和全身皮肤发黄,尿黄而利,胸闷纳少,腹胀肢困,大便溏薄,每日一两次,体温37摄氏度。脉沉弦无力或沉缓,舌苔白微腻或薄腻。这是寒湿伤中,脾阳被困而不能运化。 治疗:宜温中健脾利湿。方用茵陈汤加减。 处方:茵陈30克,苍术15克,白术15克,黑附子15克,猪苓20克,土茯苓30克,砂仁12克,川厚朴12克,泽泻15克,甘草10克。水煎3次,药液混合,取澄清液约1000毫升,每次300毫升,早、中、晚饭前各服药一次。 三、胡萝卜素等所致的皮肤发黄:个别人长期食用胡萝卜、橘子、南瓜等,均能使颜面皮肤和两手掌出现微黄色,但身体无不适,尿无黄染。实验室化验结果提示肝功能和血清胆红素均在正常范围内;停食胡萝卜、橘子、南瓜等,黄色逐渐消失,不用服药即可痊愈。此外,蚕豆黄多发生于南方,北方很少见。 (作者为中华医学会会员,从事中医工作60多年,擅长应用中医疗法治疗疑难杂症;著有《杂病论治》《越千玉壶金方》《郭俊田医案》等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