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梦
常言说“秀才学医,笼中捉鸡”。意思很明白,秀才具有很好的文学素养,学中医就很容易上手,而且能够取得很大成就。 中医自古就有跟师学习的传统,从学徒做起;但也有很多中医大家属于半路出家。比如李时珍、吴鞠通等。很多中医学家可能是因为家庭变故,也有科举考试不中等原因而开始学习中医,为群众治疗疾病。 50岁学中医不晚,与英语和计算机无关,现代中医教学有待传承。 因而,对于中医来讲,诊治技能的高低与学习的关系比较密切,不学习就会退步,但并不是学习了就能成为好中医,这需要看学习什么。有一次,笔者与同学聊起中医发展方面的事情:一部分中医学生在毕业后不去研究中医、从事中医临床了。这些人学了七八年中医药知识,改弦易辙的事例也不少见。 从这个角度去对比一些自学中医的人,后者更具有传承和创新中医的优势。实际上,中医技术水平的高低,与学习中医经典有关,与开展中医临床有关,并不取决于英语水平以及职称高低。一个教授如果不从事中医,不研究中医,那么其就不是中医;同样道理,一个不开展中医临床的人,也就不是中医。 中医要从学习中医经典入手,也要从开展中医临床入手,这和学不学中医有关,和禀赋有关,最关键的是与开展中医临床有关。 中医的核心在于开展中医临床,而开展中医临床不能仅定位于科班培养和跟师学习。实际上,社会上有很多热爱中医的知识分子。比如有些大学教授,他们有深厚的古文功底,学习中医更加纯粹,思路明确,理解深刻。遗憾的是今天的“秀才”学医,已经因为专业的分化而变得不太可能了。纵使你学富五车,学医可以,却不能拿到行医的资格证书。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毕竟对于一些高层次的热爱中医的知识分子来说,如果能够更深刻、更系统地学习中医知识或者在学习中医知识之后具备行医资格,他们或许能做出更大的成绩,说不定还会促使中医创新、推动中医发展呢。 发展中医不仅仅是中医界的事情,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因而,中医在学校教育和跟师学习的情况下,可以更多地开发有效资源,其中包括社会高级知识分子学中医、开展中医临床的路径。这对于中医发展意义重大,不妨进行一些研究和探索。也许在多年以后,会出现更多的集大成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