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 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深 度
PDF版查看  第三版:洛阳新闻
PDF版查看  第四版:卫生监督
PDF版查看  第五版:动 态
PDF版查看  第六版:管理论坛
PDF版查看  第七版:健康生活
PDF版查看  第八版:卫生文化
 
第三版:洛阳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为医师鼓掌 为奉献喝彩
洛阳市第一中医院 精心打造“冬病夏治”升级版
洛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精准扶贫见真情
以“学”促“做” 以“做”验“学”——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两学一做” 学习教育掠影
从小八路到副院长
1
11 1 2016年6月30日 星期四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从小八路到副院长
 

□吴东海  文/图

治病救人是我的夙愿

   光阴荏苒,弹指间,90个春秋过去了。回首12岁时,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我面对故土的满目疮痍,加入了八路军;16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从那时起,我就和医疗卫生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
    刚参军时,我被分配到“老四团”卫生队工作。抗战时期,我们打鬼子、锄汉奸,袭击车站,攻无不克,威名远扬。
    1941年,我到八路军野战医院工作。作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务人员,我目睹了许许多多的八路军战士牺牲和百姓被敌人杀害的惨状。从那时起,我在心中树立了救死扶伤、拯救病患的信念。在艰苦恶劣的战争环境里,我一次次地将伤员从阵地救回,一遍遍地为患者处理伤口,一次次地想尽办法搞到药材和医疗器械……由于尽职尽责,我被评为全军工作模范,还受到军区首长的表扬和嘉奖。
    1944年,我被组织保送到军区卫校学习。1950年,我毕业于平原省立医科学校(现为新乡医学院)。新中国成立后,我先后到山东、河南的医学院校、卫生局、医院等单位学习、任职,对医学有了比较系统性的认识。1973年,我来到洛阳市第三人民医院(现为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任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直至退休。当时,我在洛阳市第三人民医院主抓医疗卫生工作,和这家医院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20世纪70年代中期,脑溢血患者的数量逐年增加,但由于医疗技术有限,很多患者最后瘫痪了。在病房里,我曾目睹一位来自农村的中年患者,由于脑溢血而瘫痪,给一家人带来了无尽的伤痛,而患者家属的眼泪也似乎流淌到我的心里。
    于是,我和当时的洛阳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郎鸿志萌发了医学创新的念头。我尽可能地为该科创造条件和平台,支持和鼓励医务人员攻克难题。经过不懈努力,由郎鸿志研发的“超声波治疗偏瘫”专利技术问世,在全国引起轰动。看着一个又一个患者康复出院,我欣慰不已。
    为了尽可能地提高医务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减轻患者的痛苦,我们千方百计地为科研项目的研发创造条件。比如,我们在进行“人工肾”的早期研究时,面临经验少、技术力量缺乏、没设备、资金少等一系列问题。我就坐火车北上首都北京,四处求助,东奔西跑,每天步行十几里(1里=500米)路。功夫不负有心人,得到了当时卫生部一位老领导的支持,成功研制出自己设计的第一个“人工肾”,为患者带去了希望。
    救人于疾苦是医者之夙愿。如今,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领导和广大职工的努力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作为这个大家庭的一员,我是看在眼里、喜在心里,衷心希望这艘大船乘风破浪,驶向更加辉煌的远方。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