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用文化构筑精神高地 |
| |
——“八讲”系列评论之七 本报评论员
卫生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具体说来,卫生文化是指医疗卫生领域在长期的服务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独特的价值观、行业精神,以及以此为核心而生成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理想信念、服务理念等。近两年来,河南省卫生厅党组加强和推进卫生文化建设,使之形成具有行业特色、富有时代特征、具有地方特点的先进卫生文化,并充分发挥其导向、凝聚、激发、协调、约束、育人等作用。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强化行业科学管理的战略举措。 讲文化要着眼于灵魂塑造,增强卫生文化的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卫生文化建设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不懈地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卫生文化建设,指导卫生工作实践;必须始终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信心;必须始终坚持不懈地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广大卫生人员的斗志,把个人理想化作推动卫生事业发展、投身卫生改革、维护群众健康的实际行动;必须始终坚持不懈地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广大干部职工,牢记“八荣八耻”,形成知荣辱、明礼仪、讲正气、促和谐的卫生行业新风尚。 讲文化要着眼于以人为本,增强卫生文化的感召力。在去年全省卫生系统文化建设交流现场会上,刘学周厅长生动地阐述了医学服务的人文属性。他说:美国撒拉纳克湖畔,镌刻着特鲁多医生的铭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段铭言超越时空,跨越国界,至今仍熠熠生辉。“治愈”是医生的孜孜追求,却无法做到“时时”。给病人以“帮助”,是医学的经常性行为,其社会意义远远超过了“治愈”。“安慰”,是一种人性的传递,是医学的一种责任,它需要饱含着深深的情感,才能学会安慰病人,坚持经常安慰病人。近两年来,在全省卫生文化建设工作中,各地各单位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创造性地开展温馨服务、便捷服务、感动服务等,提高了服务水平、提升了服务形象、赢得了群众口碑,彰显了卫生文化的感召力。 讲文化要着眼于健全机制,增强卫生文化的生命力。卫生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艰巨性、渐进性,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去年,省卫生厅党组专门成立了文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和全省卫生系统天使文工团,建立起自己的卫生文化阵地,做到文化建设有抓手。此外,要使卫生文化有长久的生命力,还要建立起卫生文化建设的保障机制、评价机制、信息沟通机制,做到有队伍、有阵地、有投入、有检查、有考核、有奖惩,相互交流、促进沟通,才能实现百花齐放、共同繁荣的目标。 讲文化要着眼于服务大局,增强卫生文化的推动力。卫生文化只有融入到业务工作中去,才能彰显其强大的能动作用。具体到当前,就是要做到“三个结合”。即与五大工程建设相结合,为推进五大工程提供文化支撑和动力支持;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五项改革相结合,充分调动广大医务人员投身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深化改革提供政治保障;与做好五个重点工作相结合,发挥文化引领思想的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切实强化广大干部职工的责任意识、履职意识,全力以赴做好年初布置的五个重点工作,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