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乡医特刊灿乡村 |
| |
——《医药卫生报·乡村医生特刊》创办一年综述
(上接正报第一版) 与姚伟旗一样,很多乡村医生的生活轨迹有了明显变化。他们是一批特殊的读者,常常在医药卫生报网站的“读者交流区”版块内,掀起阵阵讨论热潮。让人感兴趣的是,他们不仅是话题的发起人,还常常成为被讨论的对象。他们的名字是“付文娜、侯青峡、陈家学”以及上百位给《乡村医生特刊》供稿的乡村医生。 在《乡村医生特刊》第八期上,陈家学发表了第一首诗歌《祖国啊,母亲》,侯青峡发表了第一首短章《郭老汉住院》;在第九期上,付文娜发表了第一篇杂谈《爷爷的话》……从第一次发表作品开始,他们已经成为最忠实的作者,也是最忠实的读者,更成为乡村医生心目中的明星。他们的笔下,有乡里村里的奇闻异事,有对生活和工作的感慨,有对业务的探讨,有对农村卫生工作的忧思,更有对同行们充满敬意的描绘。他们就像是乡村医生的代言人,透过笔墨,将生活和工作中的酸甜苦辣跃然纸上。 在《乡村医生特刊》创办之前,乡村医生公开交流的阵地非常有限。比较全面的媒体,只有“中国实用乡村医生网”和《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寥寥几种。《健康报》纵然在甘肃、北京、安徽推出了《村医导刊》,也只有1万份左右的免费赠阅数量。《乡村医生特刊》在省卫生厅党组的大力支持下,一开始就覆盖到全省6万多个村卫生所,前景光明。 广大乡村医生终于有了一个翘首以盼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他们或以诗文,或以杂谈,或以镜头,展示自己,沟通同行,建成属于乡村医生自己的无拘无束的家园。 工具 夏日的阳光,如果是在一望无际的旷野,或者是在钢筋水泥的“森林”,会显得分外燥热。但是在武陟县乔庙乡詹堤村卫生所的院内,椿树、柏树、门外田野间的杨树,到处啁啾的鸟儿,给采访乡村医生詹长富的记者带来了清凉。 詹长富主要的工作地点是在自己的村里,但是他的视野却早已出了河南。提起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这个热门话题,他不仅非常熟悉村里的情况,说起县里、乡里的政策,他还能与国内通行的做法比较一下。詹长富说,这些东西光靠自己呆在屋子里琢磨是怎么也得不到的,靠的还是在报纸中寻找有用的信息。国家、省里出台什么新政策了,哪里的技术很适合乡村了,他能掌握个八九不离十。 省卫生厅农村卫生管理处处长王耀平认为,从一开始,《乡村医生特刊》就立足当好乡村医生的政策工具书、业务指导书。一年来,《乡村医生特刊》发挥了媒体传播快速、覆盖面广的特点,对农村卫生工作的重要政策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 乡村医生们还认为,通过《乡村医生特刊》,他们能够从上级医院与城市大专家那里、从同行那里学习到先进的管理与服务、先进的医学理论、实用的医学技术。不论是《加味五神汤治疗下肢感染》等乡村医生的临证经验,还是《高热惊厥的识别与处理》等权威医学知识的课程,或者是《心血管病常见用药误区》等医学顶尖专家深入浅出的讲解……都给他们平时的诊疗工作打开了新的视野,每个人都拥有了不少堪称绝妙的“好点子”。 记者了解到,有的乡村医生喜欢将《乡村医生特刊》上刊发的单方验方统一剪贴到一个专门的本本上,一有空就拿来温习;还有的乡村医生经常以《乡村医生特刊》报道的某个内容为中心,摘抄到黑板报上做健康宣教。当然,最直接的,还是他们告诉乡亲们,虽然订的报纸只有一份,但如若是有需要学习知识的,欢迎大家来借阅。 对《乡村医生特刊》的热爱,已经不单属于乡村医生。在孟津县城,70岁的夏桂兰老人成了《乡村医生特刊》的义务宣传员。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报纸后,老人对一系列实用性健康小知识赞不绝口,认为其中的大多数短文都很贴近农村居民的实际,在生活中很管用。于是,每一周报纸出版,她都要叮嘱在医疗单位工作的儿子给自己找来看,并热衷在茶余饭后聊天的时候给街坊邻居讲解其中的好处。 纽带 《诊治甲型流感刻不容缓》、《甲型流感是可防可控的》……在甲型流感防控进入攻坚阶段之际,2009年8月6日,《乡村医生特刊》推出一组省内著名专家王立兴的文章。 王立兴是河南省传染病学会、热带医学寄生虫病学会、省传染病院(科)管理学会创建人之一,被河南省传染病医院(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特聘为首席专家。由他来写文章辨析甲型流感,可谓一时之选。从一开始,《乡村医生特刊》的采编团队就注重围绕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编辑一份对乡村医生来说很全面、很实用的报纸。 引人注目的还有文章刊载的形式,这是河南省传染病医院探索搭建乡村医生宣教平台的开始。从去年8月6日到今年7月28日,该院多个学科的专家已先后就40余个方面的问题在《乡村医生特刊》上讲解,使乡村医生学习到了最权威的传染病防控知识。 《乡村医生特刊》的宗旨与河南省传染病医院当时的战略不谋而合。当时的河南省传染病医院,正在探索一个基层宣教的平台。这个平台,靠一次次派专家下乡,时间太紧,覆盖面又小;靠一个个建立合作关系,或者组织人员展开集中培训,花费成本太高,效果不一定明显。传媒平台就不同了,它出版快捷、覆盖面广泛,还可以迅速反馈信息,作为大医院与基层医院之间的桥梁,再好不过。 事实也印证了这种桥梁作用。一年来,郑州人民医院、郑州市骨科医院、武警河南总队医院、河南省胸科医院、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郑州大学第四附属医院、郑州中医骨伤病医院、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等专科、综合性医院先后在《乡村医生特刊》开辟窗口。 对于广大乡村医生来说,他们有了连续学习传染病、骨病、心脏病、眼病等专业知识的途径,更有了与上级医院联系的通道;对于城市的大医院来说,他们先进的医疗技术在乡村医生那里得到了认同,先进医疗理念得以普及,也由此吸引了病人。就此,基层医生成为群众最好的看病助手,他们帮助群众选择到什么样的医院看病,成功的双向转诊成为可能。 这正是一个健全的医疗卫生体系所应该具备的特征,也是一个多赢的格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