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建院以来30多年的10万多份纸质病案全部变成电子病历,安阳市肿瘤医院用了1年半时间。在安阳市肿瘤医院,任何一个患者,只要他的名字等基本信息没有改变,不管是第几次住院治疗,任何一个科室的医生都能通过网络平台快速搜寻到该患者的所有治疗信息:住过几次院,做了什么检查,用了什么药物,甚至每个治疗过程的效果都历历在目。 一家医院的数字化图景 ——直击安阳市肿瘤医院信息化建设
策 划 杨力勇 董文安 栏目主持 杜海燕 执行记者 胡晓军 张治平 通讯员 陈 辉
一群身穿白大褂的人散坐在20多平方米的空间内,仰视着面前白墙上呈现的一幅幅图像。图像是前一天所有肿瘤患者们CT、核磁共振等检查的结果,通过投影仪映射到几乎整面的墙壁上。 这是发生在安阳市肿瘤医院影像科的一幕。2008年以来,每个工作日的8时30分左右,影像科的医生们集合到一起,通过投影仪给前一天的影像检查会诊。这几乎成了雷打不动的保留节目。 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一个医生手执影像片,在荧光灯的照射下细细观看,身边的人紧凑到跟前,这几乎是绝大多数医院都能见到的固定场景。由于视野有限,总有人难以即时看清楚影像。假如是会诊,影像片只能传来传去,主持人和讨论者的思路常常中断。
医技检查共享无距离 安阳市肿瘤医院影像科的医生能够坐到一起,集体会诊检查结果,得益于该院全面启动的信息化建设战略。通过医院影像传输系统,CT、核磁共振、胃镜、心电图等检查结果真正在全院实现了即时共享。 什么是即时共享?该院影像科副主任杨文峰告诉记者,拿住院患者来说,每一次他们到影像科检查,结果出来并经影像科医生处理后,病房的医生就能通过“住院医生工作站”第一时间看到。这也就意味着,患者的每一次影像检查,不必等着出片子、要片子、传片子,只需要完成检查,回到病房内,住院医生就能在网络平台上看到结果。 记者了解到,患者在该院进行检查的正常程序是,医生通过“工作站”申请检查单,电脑自动生成电子检查单预约检查。护理人员拿着盖有科室章的手续条和收费条,可直接领着患者到影像科检查。当然,如果需要,患者最后出院时还可以领到统一打印的片子。这样一来,患者的影像检查时间大大缩短,节省了排队等候的时间,住院医生也能及时根据检查结果调整治疗策略。 对于杨文峰他们来说,影像检查的无胶片管理与信息共享,只是提供方便的第一步。他们更感兴趣的是第二步,通过报告管理和病案管理,他们可以及时了解到每一项检查是否合理,负责医生是否尽心尽力。最重要的是,通过统计功能,他们可以随时调阅任何一名患者的任何阶段的检查结果。不管是哪年哪月、什么样的检查,平台上都会显示得一清二楚,不仅有清晰的图像,还有患者检查日期、诊断结论甚至随访日期等完整的数据。 该院信息科的工程师高志明告诉记者,他们通过“住院医生工作站”、“门诊医生工作站”、放射科信息系统、实验室信息系统、影像传输系统,检查结果在临床和医技科室之间实现了即时互联互通。以检验项目为例,医生通过“工作站”开出检验单,护士在“工作站”收到信息后,马上打印出检验条码,为患者抽血后,再在试管上贴上条码。检验科收到试管后,扫描条码,患者信息即时传输到平台内。此后的每一个步骤,检验仪器与电脑双向通信,每一项检查数据都会即时传到平台上;平台的另一端,门诊医生和住院医生可以同时看到检验报告。
医患沟通实现无隔阂
该院的信息化网络,还覆盖了电子病历、电子医嘱、手术麻醉系统、重症监控系统、体检管理系统。也就是说,任何一个患者,只要拿着挂号卡,在任何一个临床科室或是医技科室看病,不管是多少年前的疾病,都会记录在案,病史准确而详实。 高志明向记者演示了住院医师通过“工作站”平台工作的过程。以身患肺部恶性肿瘤的王某为例,医生进入“工作站”后,首先看到的是其最基本的信息。点击电子病历选项,可以看到每一项病程记录,该院要求全部结束后打印归档、手工签字;在病历夹选项内,分为病情告知书、门诊病历、医患拒收红包责任书、住院病历等部分,每一项规定必须按时填写,否则系统会发出警示。 这个平台很方便,也很严格。说方便,医务人员通过“工作站”,可以在线为患者申请检查、检验,可以申请手术,可以进行信息查询和病历分析;说严格,平台内的病历质控系统,每隔一段时间总会提醒他们,有的病程记录需要继续书写,有的住院病历需要马上填写,如果没有及时完成工作,系统会毫不留情地记下。 “工作站”的好处多多。杨文峰告诉记者,过去,医生开出纸质医嘱后,护士还要抄录一遍,并逐一对照复核,然后再去执行。然而通过“医生工作站”和“护士工作站”的互联互通,电子医嘱可以畅通无阻。医生在开出医嘱后,护士只需复核即可执行,无需重复记录。同时,平台还可以自动对医生的医嘱进行审核,对不合理医嘱进行警示。这就避免了医嘱在传抄中出错,医生也可以实时查询每种药品的使用信息。 统计数据表明,在实现电子病历管理后,手写需要1个多小时才能完成的大病历,现在10分钟即可完成。同时,手术麻醉系统、重症监护系统的应用,患者的全面信息记入电子病历,医护人员可以有充足的时间与患者呆在一起。 据了解,在完成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建设,实现电子病历、门诊一卡通等各个系统无缝链接,形成覆盖全院的数字化网络体系后,安阳市肿瘤医院并没有止步。他们已将信息化建设从应用层面升华为管理层面,积极引进全成本核算系统、病历质控系统。 全面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方式、思维方式、工作习惯的转变,呈现在眼前。

杨文峰和同事正通过影像传输系统处理当天的影像检查结果。

通过低压动力控制箱,医院信息化建设主机房时刻保持恒定温度,主要服务器都是双机备份。
相关链接 数字化医院的四个关键词
数字化生活方式 如同19世纪的工业化进程瓦解了农业社会的生活方式,建立了工业社会的生活形态一样,信息社会新的生活方式也正在形成。在信息社会,智能化的综合网络将遍布社会的各个角落,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电视、计算机等各种信息化的终端设备将无处不在。“无论何事、无论何时、无论何地”人们都可以获得文字、声音、图像信息。信息社会的数字化家庭中,易用、价廉、随身的消费类数字产品及各种基于网络的3C家电将广泛应用,人们将生活在一个被各种信息终端包围的社会中。
数字医学 人类在了解、把握和改善自身健康环境过程中,利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现信息获取、传递、加工、存储、应用和共享的科学。 数字医学的内涵是以数字化技术为核心。以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全方位渗透到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等医学领域的各个学科,多角度辐射到医疗卫生机构、医学科研院校、医疗行政主管部门、基层医疗卫生等单位的各个专业,深层次覆盖到科研教学、临床医疗、疾病防控、康复保健等各个角落,实现了各个环节或过程的数字化、可视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数字化技术所到之处,改变了原有的理论知识、技术方法、工作流程、业务模式和运行机制,甚至人们的思维观念、行为意识和价值取向。 从信息系统在医学领域应用的角度讲,信息系统可以覆盖整个医学领域各个学科、各个层次,甚至各个角落。仅以数字化医院为例,诸如门诊挂号系统、门诊排队叫号系统、门诊医生工作站、门诊收费系统、电子病历系统、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临床检验系统、临床医生工作站、手术管理系统、手术麻醉系统、重症监护系统、药品管理系统、成本核算系统、远程医疗会诊系统等等,林林总总达数十个,贯穿了医院管理、医疗业务、药品物资、经济财务等各个层次和环节。网络建设不仅有局域网、无线网,还有互联网、卫星网等,可谓是系统纵横医院内外,网络跨越空中地面,形成了信息化采集、网络化传输、数字化管理、自动化分析的新格局。
数字医院是什么模样 没进门诊室,医生已知道你的姓名和病情;还没走到药房,你的药已经全部配好——从挂号、门诊,到各项体检、付费取药,就医全过程快捷而准确。这是因为你有一张记录个人信息的IC卡,在某些发达国家,人们已能在数字医院里享受到这种全新的医疗服务。 在数字医院里,诊断、医疗过程和设备,以及化验室都是数字的,化验结果当时就可以看到;量体温、测血压、听诊等常规诊断以及CT机、核磁共振仪、X光机和手术器械也实现了数字化。 有了数字医院,根据患者的社会保险或医疗保险号,医生就可以获知全部医疗保健信息,如病史、医学影像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使诊断和治疗过程更精确化,从而提高诊治效果和质量。 数字医院和数字医疗系统的建立对于医院的管理和运作产生革命性的改变:管理模式的改变,医院可实现计算机自动“驾驶”;融入信息社会,为社会提供全方位的高效优质高速的医疗服务;打破地域性限制,可将医疗服务扩展到全球任何一个地方;充分高效利用医疗信息,提高医疗技术和质量,减少医疗差错;极大地方便了患者,增加了临床医疗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利用“数字患者”技术,推动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中国医院的“电子病历年” 2010年,公立医院改革步入深水区,电子病历被委以重任。 1月5日,卫生部召开2010年全国卫生工作会。卫生系统将具体完成12项工作任务,其中,在“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这一任务中,明确提出了“探索建立电子病历”;在“加快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建设”这一任务中,又再次明确提出“重点建设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和以电子病历为基础的医院信息平台。” 2月23日,五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重点推进公立医院信息化建设,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何谓电子病历?它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内在必然联系? 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电子病历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试行)》中,明确定义了电子病历的基本概念:“电子病历是由医疗机构以电子化方式创建、保存和使用的,重点针对门诊、住院患者(或保健对象)临床诊疗和指导干预信息的数据集成系统;是居民个人在医疗机构历次就诊过程中产生和被记录的完整、详细的临床信息资源。” 可以看出,电子病历的核心是“以患者为主线”的信息资源整合,绝不仅限于录入方式、存储方式、查询方式的转变。电子病历以居民个人为主线,将居民个人在医疗机构中的历次就诊时间、疾病或健康问题、针对性的医疗服务活动以及所记录的相关信息有机地关联起来,并对所记录的海量信息进行科学分类和抽象描述,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和结构化。 有专家称,电子病历将是公立医院改革的基础和突破口;如果没有电子病历作为支撑,公立医院改革势必无法推进。在2009年,卫生行业自上而下,对于电子病历的应用做了大量“功课”。许多传统的医院信息系统厂商,纷纷涉足电子病历解决方案,把电子病历当做新的“财富金砖”。在上海、浙江、广东等经济发达省份和地区,不少医院已经开始探索部署实施电子病历。 (本报综合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