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青峡 岁月如梭,光阴似箭。《医药卫生报·乡村医生特刊》将迎来自己的一周岁生日。在这短短的一年里,我和《乡村医生特刊》结下了难以割舍的情缘。
作为一名奋战在基层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平淡繁忙的工作中时时迸发出精彩感人的故事。为把这多姿多彩的乡医生活展现给大家,我就坚持不懈地向多家报刊投稿。然而在众多的报刊中,关注乡村医生的报刊却很少,因而我的稿件很少被采用,这极大地挫伤了我的写作热情。说来也巧,去年9月初的一天,我看到令人耳目一新的《乡村医生特刊》后,如获至宝。后来,我试着向《乡村医生特刊》投了几篇稿,没想到竟被采用了。于是,我便利用业余时间写了大量稿件。每当稿子寄出后,我的心中便充满了美好的期待,一周的时间对于一个爱好写作的“铁杆”通讯员来说无比漫长。但看到自己的一件件作品出现在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报纸上,心中就充满了收获的喜悦。粗略算来,从去年9月份到今年7月份,我在《乡村医生特刊》发表的稿件已近60篇。 由于经济原因,我家里一直没有购买电脑,只能利用单位的电脑来写作。为了能及时将身边的人和事记录下来,又不影响正常的门诊业务,每天中午下班后,我总是以最快的速度吃完午饭,然后一头扎进电脑室,紧张地写稿、编辑图片、发稿,以赶在下午两点半以前完成。不论春夏秋冬,自己从来没有睡过午觉。看到身边的村医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奉献在基层,我很想把他们的事迹写出来,但是要想取得第一手资料,就必须近距离接近他们。我所在的卫生院地处山区,方圆几十千米,又不通班车,我就经常利用休息时间,近的步行,远的骑车,少则花费一两个小时,多则大半天。有时为了一个好稿子,往往要往返四五趟。记得有一次,我到15千米外的高庙山顶采访一个老村医,没想到恰好老村医进城购药,前脚刚走,我只好无功而返。看到我如此痴迷于写作,院长笑称我为卫生院的“新闻官”,可是我清楚地知道,我除了一支笔,什么也没有。 最初,由于没有数码相机,我常常“厚着脸皮”到乡文化站去借相机,但我的脚步总是赶不上稍纵即逝的新闻现场。为此,我向远在国外的大哥求援,恳求他回国休假时,一定给我捎一架高质量的数码相机。当大哥得知我的用意,并在国外上网看到了我在《医药卫生报·乡村医生特刊》上发表的一篇篇文章时,便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我。就这样,我终于拥有了一架SONY原装进口数码相机。从此,碰到好的线索和场景,我就立刻拍下来。有时,我写好了一篇稿子,总是迫不及待地想在第一时间发出去,但过后一推敲,又感到不妥,随即又不断修改、不断重发。若在单位里面还好说,碰到下班,就只好又“厚着脸皮”借用邻居的电脑修改稿件、发邮件,好在邻居相处和睦,对我的要求从不拒绝。由于我肯吃苦,又潜心新闻写作,《乡村医生特刊》的几位编辑对我这个“铁杆”通讯员更是关爱有加。每当我的稿子寄出后,他们总是仔细修改、编辑。每当我在写作、拍摄时上遇到疑惑时,总会向几位编辑请教,他们总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耐心地对我加以辅导和鼓励,使我的写作水平和拍摄技巧也在不知不觉中逐步提高。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乡村医生特刊》创刊一周年之际,我又意外地获得了由河南省卫生厅、河南省卫生记者协会和医药卫生报社颁发的首届河南卫生新闻奖二等奖。我的每一次成长和收获,都离不开《乡村医生特刊》的编辑老师对我的关爱和鼓励,我对《乡村医生特刊》有着深深的感激和牵挂。《乡村医生特刊》已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愿它在未来的日子里更加茁壮,更加枝繁叶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