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第2版:综合新闻
   第3版:乡村医生特刊·乡医教材
   第4版:乡村医生特刊·健康专题
   第5版:乡村医生特刊
   第6版:乡村医生特刊
   第7版:乡村医生特刊
   第8版:乡村医生特刊
 
第6版:乡村医生特刊
 上一版    下一版  
管理问题已成卫生院发展“软肋”
父爱,深似海……
向往
两代乡医一样情
华佗妙方医贪官
田七进京
1
11 1 2010年7月17日 星期六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两代乡医一样情
 

本报记者 方 尧 王 平

 

父子俩在交流经验

 

父子俩一起为患者诊断


  在那广阔天地里,有我的父老乡亲。当年,在平顶山市郏县广阔天地乡,曾有一批知识青年回到家乡参与农村建设,毛泽东由此提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拉开了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序幕。如今,又有这样一个青年,大学毕业后回到自己的家乡——郏县广阔天地乡苏庄村,在父亲的诊所里, 当了一名和父亲一样的村医。
  邵会强的父亲邵世松是一名老村医,在父亲的影响下,他也走上了医学道路。邵会强在1999年毕业于焦作煤炭职工医学院,当时他一心想走出农村,在大城市生活。带着这样的理想,他一直在为提高自己的学历和技术水平而努力。为此,他曾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修,也在河南科技大学医学院取得了本科文凭,后来还取得了执业医师资格证。当时,为了走出去,还曾参加过考研。但是,邵会强在父亲的影响下,对农村卫生事业和农民还是很有感情的。进修期间,他看到广大农民由于农村的基础医疗条件差,去城市看病费用昂贵、地域不熟等难处,再加上偶尔回家给父亲帮忙,看到父亲把患者治好后,患者用最朴素的方式,用最真诚的笑容前来感谢的场景,他深深地被感动了。于是,他的感情天平逐渐倾斜到农村。他认为,随着国家对农村卫生越来越重视,其发展前景将会更广阔。况且,父母操劳了大半辈子,回家帮父亲打理卫生室、照顾父母,也是尽孝道。
  后来,他还有机会到郏县第二人民医院工作,但他仍然放弃了。最终,他回到父亲的卫生室,和父亲一样,成了一名村医。就这样,一老一少开始了共同为村民治病的历程。父亲擅长中医,儿子学习过西医,这就让中西医的有机结合起来。父亲行医时间长,虽然经验丰富,但医学理论知识不系统,而邵会强则是科班出身,又在大医院进修过,视野开阔,技术规范。父亲的丰富经验弥补了邵会强实践相对较少的不足,同时邵会强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先进的治疗理念让父亲的临床操作更加规范。
  以前,邵世松只能靠自己一个人的经验为患者治病,现在儿子加入后,大大提高了技术水平,两人在一起“会诊”,这真可谓“上阵父子兵”了。两个人联手治愈了很多乡亲们的疾病,受到了乡亲们的一致好评。诊所墙上所挂的最新的一幅锦旗,就是两人一起将一名疑难病症患者治好后,患者送来的。这名送锦旗的患者,因长期发热,经常感到浑身疼痛,曾去了很多医院求治,都未能治愈。后来,这名患者来到邵世松父子的卫生室。父子俩根据症状反复“会诊”,确定患者患了风湿病。然后,经过对症治疗,终于解除了患者多年的痛苦。患者感激之余,就送来锦旗以表达心中的感激之情。
  前不久,一位母亲带着一个4岁的孩子来到他们的卫生室。当时,这个孩子已经处于半昏迷状态,并有瞳孔缩小、口吐白沫现象。邵会强判断这个孩子是有机磷中毒,而且病情已经很严重了。经过他反复询问,母亲才回忆起来,前几天打完农药,就把农药瓶随便放了个地方,而孩子就把农药瓶当成玩具玩了起来。当时,母亲也没在意,没想到孩子不久就出现精神不振、嗜睡现象。后来,母亲才发现事情不对劲,把孩子送到诊所来。由于情况很危险,父子俩当即决定,将孩子转送到县医院抢救。孩子母亲由于走得急,没带多少钱。于是,父子俩就决定先给孩子垫钱,最终,孩子转危为安。参与抢救的医生说,若是再晚来一会,孩子恐怕就没命了。过了两天,孩子的母亲来还钱,顺便带了一篮子自己家里种的菜,对邵世松、邵会强父子表示感谢。而诸如此类的事情,还有很多。
  最后,邵会强向记者表示,自己一定会俯下身子,扎根乡村,好好吸取父亲的宝贵经验,为改善乡亲们的就医环境和健康水平尽自己最大的力量;而邵世松也表示,自己也会不遗余力地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儿子,并向儿子学习先进的治疗理念和规范的技术操作,以更好地为乡亲们服务。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