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一个中医硕士的乡下生活 |
| |
本报记者 胡晓军
7月9日下午2时,美丽的淅川县香花镇一处楼房,从楼上望下去可以看到近处的丹江口库区湖水,一片汪洋。在一部电视剧中,这里被拍成村民在百里荷塘内泛舟,一片旖旎风光。 当地还是传统的辣椒集散地,丹江口水库的鱼儿用丹江水多方炮制,无论是红尾鱼还是小小鲑鱼,皆味美鲜嫩,无与伦比。 这天是周末,38岁的王强正和妻子在一家饭店做短暂的团聚。王强是香花镇卫生院业务副院长,他的妻子陈玉星是淅川县中医院的一名大夫,他们是河南中医学院的大学同学。 王强的另一个身份是中医硕士。2009年7月1日之前,他还是淅川县中医院急诊科的副主任,和妻子同在一家医院工作,过着按部就班、享受天伦之乐的闲适生活。也许是上天有意改变王强的生活轨迹,从2009年开始,淅川县卫生局在全县发出号召,鼓励40岁以下,主治医师职称以上的医生开展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的工作。 当时的王强,还是该县医疗卫生系统唯一的硕士研究生,但他思索再三,毅然决定报名,被选派到香花镇卫生院的工作。 眨眼间,一年就过去了,王强并没有结束在乡下工作的打算。这时,正是淅川移民搬迁的高峰时期,香花镇作为移民大户,辖区4.8万人,要搬出去六成左右。作为香花镇卫生院的业务副院长,6月10日,他刚带着医务人员给8个移民村的村民进行了体检,筛查出有236人需要特殊照顾,其中包括15名孕妇。 这不,妻子刚刚来到香花镇不到半天时间,医院已经通知开移民搬迁会了。王强只得匆匆告别妻子,赶往卫生院开会。对于陈玉星来说,她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假如说1年前丈夫来到乡下工作,她还心存抱怨,那么1年后她已经理解了丈夫的工作。从实际上来说,基层很需要他们这样的医生;从乡土民情来说,香花镇的美也很让人陶醉。 王强是真正扎根在了基层。该乡防保站主任李贵生说,王强真正成为了香花镇卫生院的一员,如果不是万不得已,他是不会在周末赶回淅川县城的。于是,就有了王强妻子、孩子的经常下乡。王强告诉记者:“像我们学习中西医结合的,来到了乡下,绝对是一种全新的锻炼。从实践上看,中医在农村有着深厚的底蕴和需求,特别是在治疗内科病和妇科病方面,更适合农村患者的需求。” “另一方面,像我们这些读完中医硕士的,上面的一听就明白了,可给老百姓说,他们就完全没有这样的概念。跟他们说你是个硕士,他们只会看到你是个后生,在传统中医这一行,还是白胡子老头更让人信任。”说到这里,王强再三表示,他真的非常感谢香花镇卫生院的院长,不仅重视他们这样的人才,还给他们全面定位,通过县电视台节目、制作光碟、发放宣传单等形式,多方面向群众介绍他们。 而王强也以自己的实力慢慢获得了群众的信任。有一位叫王玉英的60岁脑梗死患者,在接受西医治疗20多天后仍不见效果。王强决定给她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果王玉英很快就恢复了。现在,王强一上午的门诊量都在十几人左右。据了解,在香花镇卫生院,群众选择中医或者西医治疗的分别占到一半左右。在王强的主持下,该卫生院一度荒废的中药房也重新红火起来。 香花镇卫生院也远近闻名,年收入接近500万元,日平均门诊300人左右,开放住院床位50多张。更为难得的是,香花镇有一半的病人来自镇外,基本具备了抵御本镇居民外迁所造成病源减少的冲击。王强也非常重视“业务副院长”这个头衔,他每天想着怎样发展业务,还想着怎样经营医院文化,将现代化的先进医院文化理念传播到全院职工中去。 用王强的话来说,在乡下工作是一个综合锻炼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过去在急诊科,是单纯地面对病人。挂职副院长,要学会处理更多复杂的问题。一方面要提高自己的业务技术水平,还要想方设法引进相关设备,把病人留在卫生院。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制度建设,规范提高服务能力,推进医院的深层次发展。” 起初,大概连王强自己也没有想到,一年过去,他几乎成了半个农村人。乡下人看病,通常在上午、农闲时节来,他晓得;乡下的病种多,病情浅,但处理起来并不简单,他理解;在县中医院看病按部就班,在乡下看病没有规律,他接受。 “更重要的是,跟乡下人谈病情,你不能高深莫测,你必须学会用农村人能够理解的话来说病。比如常见的胃肠道疾病、消化道疾病,如果你按照过去在县城的方式说,老百姓可能会觉得你这个大夫脑子不灵,马上就不干了。说起来,这也算是一种业务学习上的真正锻炼吧!” 无论如何,乡下的一年工作,正改变着王强的生活轨迹和认知结构。同时,像王强这样的专家通过在乡下的积极工作,也改变着农村的医疗习惯,更起到了一种示范作用,带动着越来越多的优质医疗资源向乡村投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