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第2版:综合新闻
   第3版:乡村医生特刊·乡医教材
   第4版:乡村医生特刊·健康专题
   第5版:乡村医生特刊
   第6版:乡村医生特刊
   第7版:乡村医生特刊
   第8版:乡村医生特刊
 
第5版:乡村医生特刊
 上一版    下一版  
积极应对新农合五大瓶颈问题
新乡县1卡6线保健康
舞阳县建立健康档案显成效
长葛市将移民纳入新农合管理
南乐县合管办查漏补缺
走进建筑工地,确保农民工夏季食品安全
医疗下乡到村镇 真情服务惠三农 医学院大学生暑期送医到乡村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一个中医硕士的乡下生活
1
11 1 2010年7月17日 星期六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积极应对新农合五大瓶颈问题
 


陈 俊

  四川省南江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自2005年开始试点。随着新农合的深入实施,一些瓶颈性的制约也逐渐暴露出来。
参合农民“逆向选择”
  从近年来的筹资情况看,农民逆向选择的问题依然存在,部分当年没有报账,自认为身体健康、不会患病的农民不愿意参加第二年的新农合,哪怕仅交20元的参合费都认为“吃亏”,这就增加了筹资难度,给农合基金的安全带来了风险。各乡镇法宝出尽,甚至还出现了强制动员、干部垫付等诸多“不规范”的做法。一些乡镇对农民群众宣传动员和入户筹措所花的人均经费往往超过20元,绝对“得不偿失”。
  为应对逆向选择问题,南江县把门诊服务纳入补偿范围,同时还为没有生病的参合者提供一年一次的身体检查,进一步扩大了农民新农合的受益面,让那些没有生病的人不觉得缴纳了20元的“冤枉钱”。但是,这些做法又增加了新农合的支付压力,改变了新农合保大病的最初设计。
  建议:我们认为,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要改变过去片面地让农民“自愿参合”的原则,变为政府适度强制农民参合;二是要从农民群众思想根源上解决问题,将新农合政策宣传从筹资期间宣传变为全年常规性宣传,让广大农民群众真正认识到新农合政策的重大意义,树立健康互助意识。
管理体制有待优化
  通过几年的运行,全县新农合服务工作“失衡”的现象逐渐凸显。县级新农合服务中心仅10名工作人员,服务于全县近56万参合农民,涉及药品清单初审、复核、结算以及对定点医疗卫生单位的监管等多项工作,头绪多、任务重,对各定点医疗机构和乡镇服务站上报的报销清单再进行审核监管已经无能为力,对定点医疗机构特别是边远乡镇农合报账服务的监管显得鞭长莫及,定点医疗机构的“跑冒滴漏”难以避免,与新农合工作的要求越来越不适应。与之相对应的是,每个乡镇1名新农合服务人员仅负责辖区内参合农民县外住院代理报账,就超出1个人的工作量。一些人口数量较少的乡镇,如汇滩、寨坡等地的工作人员有时连续好几个月无事可做。由于乡镇农合服务人员编制在各乡镇,农合中心无权优化调配人力资源,于是,面临着一边忙不过来,一边无所事事的尴尬局面。
  建议:将代理报账工作交由各乡镇卫生院负责。各乡镇新农合服务站工作人员编制和供给关系转由县农合服务中心统一管理、统一调配,以5个或6个乡镇为1个片区,在片区相对居中的集镇成立新农合稽核所,负责片区内农合监管和报账审核,分担县农合服务中心的部分工作,做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进而堵住“跑冒滴漏”,优化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率。
大病保障机制不够完善
  尽管农民群众医疗费用负担总体上大幅减轻,但是对一些大病患者而言,医疗费用仍然是难以承受。新农合现行的补偿办法,尚不能解决白血病、尿毒症、癌症等大病患者的“看病难”问题。以尿毒症为例,血液透析是其维持生命最为安全、最为经济的途径,但需要自付40%,再将余额纳入报销范围。1个患者按每2周透析5次计算,全年需要透析130次,平均每次花销各类费用400元,全年共需52000元,仅能报销18720元,自付费用高达33280元,对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而言,是个天文数字。同时,封顶线仅为3万元,白血病患者完成骨髓移植至少需要20万元,自付费用太高。
  建议:为实现新农合保大病的目标,将重大疾病的必需治疗项目,如血液透析、化疗等全额纳入报销范围,按比例报销。同时,探索整合民政救助、慈善机构救助和社会保险等多方资源,建立大病救助保障机制,提高救助水平。
信息化水平不适应新农合发展
  近年来,县新农合服务中心和部分定点医疗机构报账窗口配置了电脑,安装了新农合报账的管理软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报账效率。但是新农合服务信息化水平,远远不能适应新农合发展的需要。从电脑普及面上来看,全县各乡镇新农合服务站没有电脑;全县仅70多个定点医疗机构中,有38个没有配置电脑;48个乡镇新农合服务站中,有15个没有配置电脑。从信息化水平上来看,已有电脑的乡镇农合站、定点医疗构和县新农合服务中心,也未能实现联网管理,信息共享。
  建议:政府应保障新农合信息化所需的网络服务费、服务器租赁费及软件升级费等,并添置必要的设备,培训相关的人员,在各级新农合管理部门、经办机构、定点医疗机构以及其他相关部门间建立计算机网络,实现网上在线审核结算、实时监控和信息汇总,实现新农合业务管理的数字化、信息化、科学化。          
               (下转第12版)

  (上接第1版)
乡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滞后
  新农合实施以来,群众看得起病、健康意识增强,乡镇卫生院医源增多,卫生院不仅能维持基本运转,还有资金用于完善医院基础设施建设,乡村卫生条件不断改善。2005年以来,全县乡镇卫生院扩建5000多平方米,新增床位800多张,每个乡镇卫生院基本实现了X光机等现代诊疗必需的“新五件”设备替换传统的“老三件”的目标。
  然而,农民群众对医疗卫生事业的需求,绝不仅仅是漂亮的医院大楼和精密的医学仪器,更需要一支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医务人员队伍。目前,人才队伍是南江乡村卫生事业的“短板”,无法满足乡村群众的就医需求。按国家相关要求,每千人至少应配备3.07名医务人员,南江县农业人口达59万,需要1811名医务人员,现在仅有1100多名,差800多名医务人员。在这仅有的1100名医务人员中,一些优秀的医务人员每年都在大量流失,使乡村医疗卫生服务无法满足新农合工作的需求。
  建议:紧紧抓住国家五部委下发的《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实施意见》的有利机遇,争取支持,与医学院校合作定点培养农村适用医务工作者。还要办好南江卫生进修学校,进一步提升现有卫生人员的水平。要面向省内外广泛招聘医务人才,引进一批用得起、留得住、用得上的医务人才,让他们扎根乡村,使参合农民有医生看病,有好医生看病。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