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带领医护人员24小时轮流为自主呼吸停止的病人做人工呼吸;他,倾力抢救被食物中毒的农民兄弟,45人无一死亡;他,奋不顾身跳进水坝抢救落水的群众……人们都说,他有着——
一双妙手 一颗赤心 ——记汤阴县宜沟镇卫生院院长张付海 本报记者 张治平

汤阴县宜沟镇卫生院院长张付海

卫生院一角
立志从医偿夙愿 “在刚记事的时候,母亲患哮喘,不能下床,整天都是很痛苦的样子;周围的一些人得了很常见的病,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却医治不好,这些都在我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发誓要做一名好医生,要用自己高超的医术为父老乡亲解除痛苦。”和记者聊到从医的初衷,河南省乡镇卫生院优秀院长、汤阴县宜沟镇卫生院院长张付海说。 在那个医药人才奇缺的年代,高中毕业的张付海,经过培训后被安排到汤阴县五陵镇卫生院工作,从此开始了他救死扶伤的圣洁事业。 当时,汤阴县几位知名的外科医生被下放到五陵镇卫生院,这给张付海提供了绝好的学习机会。他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勤奋好学且悟性好的张付海,很快被下放的专家看中,专家们都毫不保留地手把手地教他。“当时最大的感觉就是脑袋不够用,脚手也不够用。”谈起那段美好的学习时光,张付海很是欣慰。 那时候的张付海,就像进入了知识的海洋,如饥似渴地汲取着养分,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在专家的指导下,勤奋好学的他不久就成长为卫生院的年轻骨干力量。 多年来,不断学习、努力钻研业务知识成了张付海的人生主线。通过自学,他拿到了郑州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证。为了能拥有过硬的为患者服务的技术,他利用一切机会向资历更深的医师学习、请教,还经常和同事们探讨,虚心听取大家的不同见解。终于,他在外科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本地常见外科病不出镇就能得到及时治疗,同时又为患者减轻了很大的经济负担,赢得了广大患者的赞誉。 1998年,已经调到宜沟卫生院工作的张付海,接待了一位慕名而来的患者。这位65岁的老太太,因胃穿孔而入院。张付海认真检查后发现,该患者合并巨大肝囊肿。肝囊肿不切除,胃穿孔就无法处理,在其他医护人员的配合下,张付海成功为患者切除了30×30厘米的巨大肿瘤,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2006年,宜沟镇新华街李某因情绪低落服农药自杀,被村民送往卫生院时已不能自主呼吸。在李某自主呼吸停止的28天内,张付海带领两个医生、6名护士,24小时轮流值班为患者进行人工呼吸。最后,医护人员用周密的治疗、良好的护理使患者痊愈,赢得了当地及周边群众的赞誉。 创新管理出成效 2003年,张付海出任宜沟镇卫生院院长。 面对房屋破旧、设备落后、收入低下的卫生院,深谙业务之道的张付海迅速理清思路,积极带领职工走出困境。 针对卫生院的服务对象绝大多数为农民、卫生院临近107国道这条交通大动脉等便利,张付海想方设法发展内科和外科,迅速提升了卫生院的影响力。卫生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明显增强。 由于卫生院服务的对象大多数为农民,农药中毒事件时有发生,且死亡率较高,其中合并呼吸衰竭、中枢抑制的患者占有很大比例。看着患者家属痛苦无奈的表情,张付海决心带领医护人员攻克这一难关。 张付海凭着自己扎实的理论基础,查阅医学文献,探讨发病机制,制订了周密的抢救方案。经过无数个不眠之夜的刻苦攻关,张付海终于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并在后来的工作中挽救了无数个患者的生命。 2000年,宜沟镇大青山发生一起严重刑事投毒案件。45名农民兄弟因食用投入“毒鼠强”的馒头而集体中毒。被送到卫生院时,大多数患者已经昏迷、四肢抽搐,在张付海的带领下,全体医护人员奋力抢救。最后,45名中毒人员全部痊愈,无一例死亡,得到了市、县领导的表扬和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 在日常工作中,张付海十分注重团队合作,小事讲团结,大事讲原则。平时,他非常关心同事的工作、学习、生活,让大家都有一个相对较好的工作、学习环境,生活上有困难尽力帮助,让同事们保持较好的心情。在大事上讲原则,特别在对待患者和医疗质量上,他制订了多项管理制度并落到实处,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抓医疗质量从不手软,同时讲究工作方法,多年来宜沟镇卫生院从未发生医疗事故。 在工作中,卫生院加强团队合作,取长补短,服务周到热情,医疗质量不断提高,深得群众满意。卫生院的门诊人次、住院患者成倍递增。卫生院不折不扣地认真执行新农合的各项规章制度,在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筹集资金,先行垫付参合患者报销资金,方便了患者,把政府的温暖及时带给患者。 张付海的正确决策为卫生院的发展抢得了先机。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宜沟镇卫生院迅速发展成为当地的明星卫生院。2003年张付海上任开始,卫生院的各项荣誉也纷至沓来:多次被评为“先进达标单位”“卫生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2004年获得市卫生局先进工作单位,2005年获得汤阴县县委县政府先进工作单位荣誉称号。 关键时刻敢担当 关键时刻能挺身而出,为群众解除痛苦。对于张付海来说,这种精神不仅表现在工作中,也体现在8小时之外。 2006年8月26日下午,一男一女两人来到宜沟镇中心卫生院,为卫生院送来了一面饱含着浓浓谢意的锦旗“舍己救人风格高”。这样,一段院长舍己救人的佳话才传开。 原来8月15日晚8时许,张付海和副院长郑海平等人到淇河水坝附近乘凉。 晚10时许,正在坝上闲游的张付海似乎听到有呼救声,他随即在周围水面察看,因光线暗淡、水声较大,未发现异常。几分钟后,又闻微弱呼救声,他这才意识到:有人溺水了!于是仔细搜索,他在大坝下游50米水流湍急之处发现似有一人忽上忽下,且身上仿佛缠有东西。情急之下,张付海大声呼叫:“郑院长,有人溺水,快来救人!”随即奋不顾身地跳下水坝,向溺水的人游去。同行的郑海平、于强也马上循声而至。 此时,岸上的人们已开始注意到这里的异常。张付海全力游到溺水的人旁边,才发现:一男一女两人溺水,男的已奄奄一息、四肢瘫软;女的神智尚清、但由于水深已无法控制。张付海用力把自己手中的救生圈推过去,对着两人大喊:“不要慌,抓住救生圈!”随即,他近前一手托住溺水男子的头部,使其露出水面,一手抓住救生圈奋力向岸边游去。此时张付海已筋疲力尽,勉强支撑,在稍后赶到的郑海平、于强两人的帮助下,才合力将两个溺水人救至岸上。 作为医生,张付海顾不上休息,马上又对两个溺水人进行现场抢救,直至两个溺水人完全脱离生命危险。待其好转后,张、郑等人便悄然离去。
记者手记 成就感是医生最大的动力 1976年就从事医疗工作,至现在,张付海已经默默无闻地在基层奉献了24年。 “成就感是我从医最大的动力!”张付海说,每当奄奄一息的患者在他手中被救活或者别的医院的患者转院到他们医院被治好时,成就感就会油然而生。 在大家的眼里,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就是张付海的最大爱好。除了学习,他几乎没有什么爱好。在他的带动下,宜沟镇卫生院的学习气氛蔚然成风,先后有6人考上研究生、6人取得本科学历、12人取得大专学历。卫生院出现百花齐放春满园的喜人景象。 由于长期工作劳累,张付海患上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时有复发,剧痛难忍。为了患者及家属能早日解除病痛和担心,他经常口服止痛药,忍着剧痛开展手术;有时口服止痛药也不能站立在手术台前,他就让麻醉师先给自己打椎管封闭,再给患者做手术。这种忘我的工作态度赢得了同事、患者及家属的敬意。 这就是张付海,一位优秀的基层卫生院院长,默默地奉献在基层,用辛勤和汗水谱写了自己无悔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