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世界献血者日来临之际 本报记者 杜海燕 通讯员 郑玲

热情周到的服务

标准化的检测中心

流动采血车街头采血
河南省血液中心始终坚持以群众健康为己任,励精图治,发奋图强,使我省的输血事业不断壮大。多年来,为切实保证血液质量,提高输血服务水平,省血液中心把狠抓采供血和相关服务全过程质量控制、资源配置以及新技术的临床应用,作为确保采供血安全的重点,坚持不懈地抓好落实,用实际行动和工作业绩诠释了这一庄严的承诺。 一 血液安全是挽救危重病人生命的前提。为确保从血液中心发出的每袋血液都符合国家标准,省血液中心坚持从血液源头抓起,认真做好血液的采集、制备、检验、储存、发放以及临床用血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工作。 2001年1月,省血液中心正式通过ISO9000国际质量标准评审,成为全国血站系统最早建立血站质量管理体系并认证注册的血站之一。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使血液中心内部管理实现了与国际接轨,规范了采供血的全过程,更一步确保了血液安全。 在省血液中心,他们把完善质量体系与确保临床用血安全紧密结合,定期对检验操作人员实行严格培训,不断提升检验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召开年度管理评审会议,对中心质量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情况以及采供血服务过程的工作情况进行认真总结;坚持业务例会制度,及时解决采供血环节中存在的血液质量和血液安全隐患问题。质控科进一步加大了对原辅材料和血液质量的抽检力度,及时为中心领导和相关科室提供血液质量分析报告,建立有效的质量反馈程序;实行血液批放行程序,确保从中心发出的每一袋血液安全有效;坚持不懈地推行档案的规范化管理,确保质量记录的有效性和可追溯性。 2009年,按照卫生部新的督导检查要求,中心又对质量体系文件进行了重新修改,以保证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适宜性。同时在卫生部统一组织的“2009年医疗质量万里行—血液安全督导检查”工作中,顺利通过省卫生厅专家组的督导检查。2009年,中心顺利通过了方圆质量认证公司的外审工作,质量管理体系得到有效运行,从而为确保血液安全又加固了一道防线。 二 腾飞的经济,带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带来了人们对生命的更高追求和对身体健康的更多向往。唯有发展,才能满足不断提升的健康需求。 近年来,省血液中心投入3000多万元,购置了先进的血液采集、制备、检验设备,建立了标准化血液检验室、质控室、机采室。为了有效缓解临床用血量持续增加带来的储备和送血压力,2008年,省血液中心建成了10吨的储备冷库,并购置了2辆冷藏送血车,提高用血储存量,使血液储存达到8吨,满足了输血服务需求;同时利用财政专项资金招标了目前最先进的血液安全筛查系统、全自动血型分析仪等,提高了血液检测的精确度和准确性,保障了临床用血安全;购置2辆急救送血车,将急救送血工作纳入郑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管理,使急救供血更加规范、快捷和及时。 按照血站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省血液中心先后招标采购了一批血液检测和血液成分制备设备,如血浆速冻机、储血冰箱、血型自动分析仪、成分分离机等,进一步提高了输血服务质量。 三 这是一个务实创新、科学发展的年代。为切实保证血液质量,不断提高输血服务水平,省血液中心高度重视新技术的临床应用,坚持不懈地抓好落实。 科研要创新,首先要从人才培养抓起。省血液中心先后派出3批共12名业务骨干参加省卫生厅的“5451”工程,赴美研修学习,有效推进了中心业务的发展。2010年第四批选派的6名业务骨干也顺利通过省卫生厅组织的项目答辩和英语考试。中心采取与南京中医药大学等高校联合办学的方式,为血液管理和输血科研工作培养了一批复合型人才。在“重科研、求发展”政策的鼓励下,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近年来,省血液中心开展科学技术研究项目50余项,取得科技成果奖38项,通过省卫生厅“5451”人才培养工程项目7项,在国家级及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 省血液中心几十年如一日,用心血和汗水浇灌出绚丽的质量之花,结出了令人瞩目的硕果:临床供血100%来自非计划自愿无偿献血,临床用血安全率100%达到国家标准。该中心因此获得了省级文明单位、全省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省会郑州连续5届被评为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河南省连续5届被评为全国无偿献血先进省。展望未来,省血液中心人将继续秉承视血液安全如生命的训念,在卫生事业的大潮中再展新的历史画卷! 小常识 世界献血者日 为鼓励更多的人无偿献血,宣传和促进全球血液安全规划的实施,世界卫生组织、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国际献血组织联合会、国际输血协会将2004年6月14日定为第一个世界献血者日。主题是“献血,赠送生命的礼物。谢谢你们。” 2005年5月24日,在第58届世界卫生大会上,192个世界卫生组织成员国通过决议,决定认可世界献血者日为国际性纪念日。每年各有关组织会选定一个主题和一个城市作为宣传中心。 2010年世界献血者日的主题“向世界提供新鲜血液”。
输注Rh(一)血有规定 Rh(一)血液占人类0.3%,所以也叫稀有血或“熊猫血”。省血液中心自2001年开始归口专人专管,以原来不足100人,发展到目前的830人,队伍可谓庞大,不仅满足了省会郑州及五市一县临床稀有血型用血的需求,还支援过外省市的稀有血型患者的急救用血。 针对Rh(一)血液“稀有”的特性,血液中心在管理方面制定了特殊的规定:一是针对急性输注,如Rh(一)血产妇大出血800毫升~1500毫升者给予输入Rh(一)血。二是针对大出血在2000毫升以上的患者,如车祸致多器官复合伤者,输注Rh(+)血。这两点是关键,通过这两项措施,科学合理使用稀有血源,节约稀有血源。 河南省还专门成立了河南省稀有血型委员会,将全省的Rh(一)队伍进行整合,资源共享,统一管理,更好地为全省人民服务。
血浆需合理使用 近3年来,由于全国生物制品厂整顿或关闭,白蛋白等生物制品匮乏。而临床输注血浆激增,出现了史无前例的“血浆荒”。针对这一情况,省血液中心领导审时度势,出台了一系列科学合理的用血规定,收到了预期的效果,既满足了临床急需必用,又杜绝了潜在隐患,在血浆管理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 具体方法:一是杜绝800亳升以下的“人情浆”、“营养浆”、“安慰浆”;二是限制2000亳升以上的不科学不合理用浆;三是请国内知名输血专家讲课,培训临床医生;四是通过举办输血安全知识讲座等活动,宣传科学用血,合理用血。目前省会郑州基本实现了科学合理用浆,有效节约了匮乏的血浆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