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伟强 最近,不时听到一些医生感慨:技术提高了,职称晋升了,收入增加了,幸福感却下降了,工作起来不快乐了。那么,医生的幸福感应该从哪里来?医生真正的幸福是什么?让我们随着记者的笔触走进他们的心灵,去聆听他们对幸福的阐述——

卢建敏:沟通催开幸福花
见到河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卢建敏时,他正在查房。每到一个病床前,他都耐心细致地询问病情,对患者的疑问一一解答。 找卢建敏看过病的人都知道,卢医生有着“亲切善良的微笑,严谨、敏锐独到的视角,不放过患者任何蛛丝马迹的症状……”,许多棘手的疾病,在他那里都被轻松地治愈,卢建敏也因此受到了患者的推崇。 “医生的幸福感源于有效的沟通和患者的信任。”当记者将一个有关“什么是医生的幸福感,医生的幸福感又来自哪里”的话题抛出,卢建敏的回答是如此的自信而诚恳。 “医患和谐,始于信任。”卢建敏说,医患之间能否建立信任关系,固然有医院环境的问题,同时也与医生的道德修养,以及对患者生命、人格和权利的尊重分不开。“医乃仁术,仁者爱人。我们只有深怀仁爱之心,才能让患者感到信任和安全,同时让自己获得尊重和快乐。” 患者老李是卢建敏的老病号了,他说:“卢医生真是个好人,每次都耐心给我们讲解病情,让我一下就感到轻松了。为治病我带着爱人跑了好多家医院,吃了好多药都没管用。找卢医生看了两次就找到了病因,吃了他开的药觉得很管用。这不,准备回家了,再来找他开点药。” 当医生是否幸福是看个人的感悟,仅仅是做一个好医生还是容易的,如果能够和患者、家属进行良好的沟通,一般情况下医患关系还是比较和谐的,但问题是现在的医院背负了太多的社会责任和社会矛盾,自己多付出一点,或许就能给患者及其家人带来莫大的安慰和希望。 卢建敏认为,一个医生的真正幸福是他可以用自己的医术换来患者的康复!治好一个患者,就意味着让一个家庭获得幸福和快乐。我们相信“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当我们感受到患者的幸福和快乐时,这份幸福和快乐将是双倍的! “医学的本质是人学,它是一种善良人性和友爱情感的表达。”科学求真,艺术求美,医学求善。“行医是一种艺术而非交易,是一种使命而非行业。”所以,无论在世界任何地方,好医生的标准都是一致的,那就是“为患者谋幸福”。因为,医生本来就是为患者而存在的。如果没有患者,就不会有医生,当然更不会有我对幸福的体会。”这就是一个平凡医生卢建敏对幸福的诠释。

郭华峰:心怀感恩对患者 在郑州市妇幼保健院,郭华峰每天都是最忙碌的。 每天的工作日程排得满满的,全院业务管理、大查房、讨论病例、看患者、出门诊、手术、会诊……在办公楼、病房、门诊、手术室之间,常常是一路小跑,遇有危重患者抢救,深更半夜来医院是常有的事。 郭华峰告诉记者,自己作为一名医生,脏、累、苦她都不怕,最怕的是患者的生命出现危险。其实,做医生的比患者家属还要焦急、还要担心,因为患者能否得到正确的救治,不仅反映了一名医生的医疗水平,更关系到一名医生的职责和良心。 “在患者面前医生像一面镜子。” 郭华峰说:在与患者交流时笑得和蔼一点,把病情解释得清楚一点,回答疑问时耐心一点,患者有什么困难在自己力所能及范围多帮助一点,这些对医生个人而言,只不过是多花点时间和精力而已,而对患者来说,换回的就是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对医生的信任。 “以一颗体谅他人和感恩的心面对患者,把心放在患者身上,在患者最迷茫的时候给予希望的指引,哪怕希望依然迷茫。”郭华峰说这就是她的幸福。 一名护士告诉记者,郭华峰副院长平时对她们医务人员讲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把患者当朋友。”这名护士这样解释:“只要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是自己的亲友来看病,你会怎样对待他们呢?”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医务人员开始把为患者“全心服务”的理念贯穿于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受到了患者的一致好评。 郭华峰说,从医20余年来,自己已记不清帮过多少位母亲分娩,甚至认不清这些母亲的容貌。但是,曾发生的一件事使她对一位母亲记忆犹新:有一天,郭华峰在马路上走着,忽然有位母亲领着一个女孩子,一下把她拦住了。郭华峰问她怎么了?那位母亲说:“我就想向您表示一下谢意,你看我的女儿都长这么大了,没有你,就没有我女儿,也许也没有我。” “作为一个妇产科医生,听到这番话,那一瞬间,我是最幸福的。”郭华峰说如是说。 用心点燃希望,以爱温暖人心。郭华峰经历了太多类似的事情。她一直以高尚的职业操守和一颗善良之心,认真对待每一名患者。 正是本着“想患者所想、医患者所病、解患者所忧,精心行医、挚着做事、真诚做人”的原则,郭华峰在平凡岗位上用一颗仁爱之心实现着自己的追求,以自己的拳拳爱心真诚对待每一个患者,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也让记者走近了一个真实的郭华峰。

张阳:一片丹心钟医道 “世界上没有一种服务像医学这样精致,这种服务只允许一次成功,不能重复再来”。 从医27年来,作为郑州市三院肿瘤科主任的张阳一直坚守自己做医生的原则:工作中不能差不多,只有零缺陷。医生面对的是生命,生命没有来回,丢失的永远不能再回来。因此,医生要用一片丹心钟情行医之道。 “既然选择了医学这一人类健康所系、患者生命相托的神圣职业,就要对患者极端热忱、对技术精益求精,就要具有超越谋生和金钱为目的的崇高精神。医生应该自问能否永葆奉献精神,否则会充满矛盾、懊恼和不悦。” 张阳认为,医生的幸福之本,就是怀着一颗悲天悯人之心,帮助患者解除痛苦。 张阳曾经帮助过一名5岁的恶性淋巴瘤患者,孩子因颈部、纵隔的病灶压迫,造成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小孩的母亲带了400元来医院求救。小孩的父亲认为治不好,坚决不主张再看病。妈妈看不下去,打听到张阳,便找到了医院来。一个周期治疗后,病灶全部消失,但后续治疗怎么办呢?张阳不忍心丢下不管,自己拿钱帮助买药,按门诊患者治疗,让其完成了后几个周期的治疗。让人高兴的是,孩子的爸爸看治疗有效,也努力地打工挣钱给小孩治病。 这件事对张阳影响很深,需要帮助的肿瘤患者太多了,她没有办法在钱上帮更多的人,为患者省钱,成了她在选择治疗时经常考虑的问题。 当住院医师的时候,张阳的床位总是不足,走廊里都是她的患者。有时候大家并不理解:翻看病历没发现她比别人更高明的处方,她的患者为什么越来越多呢?其实她更多的是用爱来抚慰着患者、用心来缓解患者的病痛。 张阳一直坚信,职业是要选择适合的。她说自己喜欢医生这个职业,是因为适合。对于工作,她从来没有烦过,她一直为患者24小时开机。有位朋友去门诊找她,看到她很疲惫,说话都没劲,但一有患者进来她立刻有精神。朋友开玩笑说她:“你呀,就是为患者生的。”看到有的医生总不好好完成病历,医嘱也迟迟出不来,她说自己当住院医师时,同时从来都把病历当艺术品,不但完成及时,而且内容详实整洁。 一位患者告诉记者,找张阳看病时更多的是在聊天,她亲切的笑容,通俗易懂的病情分析,娓娓动听的语言,不时对患者及家属的询问,耐心倾听患者及家属的宣泄,慢慢舒缓了患者紧张的心情。她与生俱来的亲和力,感染着每一个人,“听张医生讲病,不用药病就轻了几分。”患者常常如是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