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全省乡镇卫生院优秀院长王波 本报记者 王 平 方尧尧

平顶山市新华区焦店镇卫生院院长王波
“我在农村长大,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和患者受疾病折磨的痛苦表情给我的印象太深刻了。我知道农村远没有摆脱贫困,缺医少药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小病不去医,大病没钱医’我也见得非常多。这使我十分痛苦。所以,我就下决心扎根这片土地,为广大乡亲的健康保驾护航。”在平顶山市新华区焦点镇卫生院,王波院长这样给记者讲道。 确实,王波正因为有这种朴素的想法,能在诊疗技术和服务质量上下工夫,成为一名出色的医生和医院管理者。这也使记者想起药王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开宗明义地论述了“大医”修养的两个方面:“精”与“诚”。“精”者,专注专业;“诚”者,品德高尚。在记者看来,王波在管理医院时很好地践行了医道中“精”和“诚”这两个字。 求医道之精,提高诊疗技术 药王孙思邈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所以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王波就是这样做的。医疗行业是业务性很强、风险很大的行业,特别是基层卫生院设备落后、技术力量薄弱,所以,要想在工作中游刃有余,王波一方面起模范带头作用,积极钻研新技术、新理论,不断参加各项学术交流和业务培训;另一方面采用请进来教、送出去学的方法,鼓励和支持职工参加业务学习和培训、到省市级医院进修深造和学历教育。近年来,共有20名职工到上级医院学习6个月或1年,有18名职工分别参加中专、大专和本科学历教育,进一步提高了卫生院的技术含金量。 为求医道之精,王波主持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比武,并从制度上进行保障,推行“注重绩效挂钩,深入分配改革”等一系列措施,严格控制人员入口;放松人员出口,实行“工效挂钩,绩效挂钩”,根据工作数量、技术质量、服务态度、贡献大小等指标,经院科两级核算进行分配,改变了过去干与不干、干好干坏一个样的观念,形成“干什么活拿什么钱”,技术有高低、收入就要有差距的共识。这样,全院职工形成了孜孜不倦地求医道之精的氛围,焦店镇卫生院至今未发生过一起医疗事故。 行医道之诚,提高服务水平 药王孙思邈认为“大医”还必须具备“诚”的精神,亦即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王波从行医那天起,就这样要求自己,成为院长后,更是加强职工的医德建设。 王波对乡亲们看病难、看病贵的痛苦深有体会,所以自部队转业到滍阳镇卫生院后,总是设身处地为患者考虑,每次诊治患者,尽可能减少患者的痛苦和负担,能够通过口服药治愈的,绝不让患者输液;能够在门诊治愈的,绝不要求患者住院治疗。他还时常掏钱垫付患者的医药费。患者治愈病后,为感谢他,送红包时,他一律拒收,还耐心地说服病人要注重身体,钱要用在治病上。自担任院长职务以来,王波对工作更是一丝不苟,每当有急诊患者来诊,不分节假日总是随叫随到。由于经常泡在医院,家也很少回。在问到有没有感觉愧对家人的时候,王波说:“我爱人一直不舒服,想着我就是医生,想让我抽个时间陪她去治疗。但我一直没时间,等到抽出时间去检查,已发展到甲状腺癌,只好手术切除,现在靠吃药维持。现在提起来,心里觉得很对不起她。因为工作就是守护人们的健康,但自己亲人的健康却没能守护好。” 为提高服务水平,王波还开展学习先进事迹报道、组织研讨交流,利用专栏简报、召开民主生活会等形式,营造“学先进、树行风、讲正气、促发展”的氛围;教育职工始终本着“患者无小事”的态度,坚持“从医院大局出发,着眼每一个病人”的理念,并组织干部、职工开展政治学习教育,法制教育和医德医风教育;开展以病人为中心、树行业新风医院管理年,教育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和民主评议行风“回头查”活动,让职工形成忠于职守、廉洁奉公的作风。 在王波的带领下,医道之诚与医道之精在焦店镇卫生院得到了很大发展,同时也使卫生院从年收入不足20万元,发展到今天收入突破200万元。他也因此被评为“河南省乡镇卫生院优秀院长”。大医精诚、止于至善,我们相信卫生院在王波的带领下,一定能发展得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