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文娟 高玉元 刘静娜
“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本报记者来到河南省妇幼保健院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治疗中心,采访了该科副主任朱登纳。朱登纳介绍说,脑性瘫痪在我国的发病率达1.5‰~5‰,家长对脑性瘫痪要提高警惕,争取最佳的治疗时机。
四大误区要不得
“对脑性瘫痪的几个常见误区,常常导致发现不及时。”朱登纳告诉记者,四大主要误区要不得。
一是怀有侥幸心理。家长认为,附近已经有脑性瘫痪儿了,这千分之几的概率不会砸到自己的头上了。
二是认为缺乏微量元素。在生长发育阶段,孩子容易缺乏各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尤其缺乏维生素D、钙等。如果孩子的微量元素测定表上显示缺乏某些物质,有些家长单纯地以为“补补就过来了”,没有意识到是脑损伤的早期表现。
三是认为发育迟缓。看到脑CT显示的是“轻度缺血、缺氧”,就自认为只是“轻度”、不用治疗。事实上,小儿脑部CT异常并不是诊断脑损伤的依据,不少症状很重的脑性瘫痪孩子脑CT显示都是正常的。脑性瘫痪在孩子1岁以前的临床症状不明显,通常被诊断为脑损伤或中枢性协调障碍(特别明显的可在6个月前确诊);1岁后的孩子才会明确诊断为脑性瘫痪。
四是以为无法治愈。有些人得知孩子患有脑性瘫痪,先是盲目地、天南海北地求治,希望通过“打针、吃药”来治好;后来又了解到目前国际上没有治疗此病的特效药,且治疗效果不好,又放弃治疗了。
早期排查争取机会
针对这些问题,朱登纳说,大部分脑性瘫痪的患儿,只要发现及时,是可以恢复得像正常孩子一样的,如果发现及时可以缩短疗程。
“问、抱、看、摸、拉可以初步检查脑性瘫痪。”朱登纳说,所谓问指孩子出生时有没有特殊状况,如缺氧、早产、黄疸等;抱是指抱起孩子,了解肌张力情况,病态状态为强直或松软、下沉感强;看,是让孩子仰面躺着,看体位和姿势,病态状态为不对称的异常姿势、动作刻板,或四肢直接放在床上、缺乏主动运动;摸,是触摸孩子四肢的肌肉,感受肌肉的紧张度,正常状态为手感柔软适中、结实而富有弹性,病态状态是手感柔软、松弛、少有抵抗,或手感紧张、有较强的抵抗;拉,是拉孩子的四肢,让孩子做被动屈伸运动,正常状态为动作有抵抗、有协同,病态状态为沉重、无抵抗力、肢体无自我控制能力,或明显的抵抗、且抵抗力在运动开始时大于在运动结束时。
脑性瘫痪的治疗是一条异常艰难、漫长的路,不亚于一场战争。“家长要重视家庭康复和心理调整。”朱登纳说,“家长要坦然地接受现实,对脑瘫儿的康复要有耐心和信心,才有利于患儿的成长,有利于患儿勇敢地走向社会”。
预防保健意识要增强
朱登纳说,小儿脑性瘫痪在我国的发病率达1.5‰~5‰,目前农村的发病率已经和城市持平,所有的家长都应足够重视。
城市居民的保健意识强、经常做围保检查,但也频繁遭受环境污染、工作压力、放射性物质等不良影响。
而农村的生活环境相对较好、工作压力小,但缺乏保健意识,围产期的检查很少做,“一位偏远地区的孕妇到医院生产时甚至还不知道自己怀的是双胞胎”。朱登纳进一步解释说:“还有一个怪现象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早产儿、重度窒息儿的抢救成功率提高,小儿脑性瘫痪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