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固始县徐集乡乡村医生李国刚 固始县徐集乡中心卫生院 陈家学

嘀——嗒,嘀——嗒……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深夜的钟声显得格外入耳,可乡医李国刚显然已经习惯了这种声音。他正埋头撰写法律文书,全然不觉。在爱人的连续催促声中,他下意识地抬头往墙上看了一下,此时时钟正指向凌晨一点十五分。 乡医李国刚一边答应着爱人,一边加紧整理手头的素材。他深知,这次是一个非同寻常的案子,事关一个家庭的生计与稳定。这个案子的起因是这样的:2008年初冬的一天,固始县徐集乡白羊村一中年男子在去建筑工地的途中,不幸身遭车祸。法院判决后肇事者摆出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迟迟不肯履行赔偿义务。而当事人上有老下有小,自己又在这场车祸中不幸截瘫,从此失去了自理能力,今后全靠这十余万元的判决赔偿款维持一家人的生计。无奈之下,当事者家属找到了李国刚。李国刚接受委托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想,他一定要替当事人打赢这场官司,他决心运用法律武器去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还法律之威严。 现年46岁的李国刚是个业余法律爱好者,因能说会道,人送外号“李铁嘴”。他白天为乡亲们守护健康,到了夜晚病人稀少的时候,就义务为父老乡亲代理法律文书。他所处的村子是个贫困、偏僻的村子,在平日走村串户的诊疗活动中,细心的李国刚逐渐发现,广大群众的健康意识和法制观念比较淡薄,遇事总爱凭着一时意气,采用武力方式解决,而这种形式往往非但不能解决问题,而且容易走上极端的犯罪道路,给自己和他人造成伤害,并为和谐社会建设带来不利因素。身为一名中共党员,他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为家乡父老解决这些实际问题。于是,他暗下决心,通过三年的苦读,终于取得了自学考试法律专业大专文凭,并顺利通过了全国司法资格考试。 十多年来,李国刚共义务为父老乡亲代理法律文书五十多起,为家乡人民挽回经济损失达40多万元。李国刚常说,从医和从事法律工作其实是一样的,都是为了乡亲们,只是服务形式不同而已。因而,父老乡亲都非常理解支持他的工作。但也有一些人说他想“作秀”“出风头”,对于这些话李国刚全然不顾,他坚信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但丁所说的一句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因此,在维权这条路上,他走得越来越坚定。 很多认识李国刚的人都会问他,你这样做不图报酬,甚至有时还会得罪人,究竟是为了什么?李国刚却淡淡地一笑,说人生都会有很多追求,我深沉地爱着这块生我养我的土地和我的父老乡亲,他们有难,我理当以己所长挺身而出。在维权这条路上,我走得无怨无悔! 深秋的夜寒气袭人,可李国刚的心里却暖融融的。他一想到第二天对簿公堂,情绪就激动,一想到他的努力即将为当事人挽回应得的经济损失,他的脸上就会露出欣慰的笑容。其实,有很多次,他也不情愿这样做,毕竟都是生养在这块土地上的乡民,低头不见抬头见,他何尝不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把矛盾化解呢?但对于极少数良心泯灭的犯罪分子,他才会迫不得已拿起法律武器,替当事人伸张正义。 漫漫长夜,李国刚终于完成了这份长达13页的民事诉状。他走出屋子,伸伸腰,长吁了一口气。此时,东方已经泛白,爱人在迷迷糊糊地睡着,嘴里却在喃喃说着:“国刚,快睡吧!都啥时候了!”看到此,他知道,他的爱人太累了,也该好好休息了,平日里都是她一人操持家里家外,却从来没有一句牢骚和怨言。 李国刚收拾好相关材料,深情地望了一眼心爱的爱人,不经意间双眼已噙满了泪花。他悄无声息地离开了家,信心百倍地向法庭走去……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据说这是诸葛亮弥留之际告诫子孙的话,也代表了中国古代儒家的处世之道。进则为官,安邦治国;退则行医,救死扶伤。但不管为“良相”还是“良医”,核心理念都一样,那就是——造福黎民。其实,千江月影,为一月所印;同理,践行“造福黎民”这一理念的形式,不仅仅只有为“良相”和“良医”两种形式,其形式应有万千种,乡医李国刚拿起法律武器为广大乡民们维权,同样践行了这一理念。其实,不仅仅是李国刚,在广大乡村,有很多乡村医生们在行医之余,带领乡亲们修路造桥、开矿设厂,迈向富裕路。他们的做法不同,但都是为造福黎民,以济世利天下作为人生目标。他们的这种价值观,值得我们每人深思和学习!
|